LVISjr治疗大脑后动脉P1段一例

·

(LIVSjr产品包装)

病例

临床表现

患者,52岁,女性,因头痛查CTA见右侧大脑后动脉P1段动脉瘤。查体:神清,语利,无神经系统阳性体征。

影像学检查

头颅CTA:右侧大脑后动脉P1段动脉瘤(图14-5A)

DSA:脑血管造影见右侧大脑后动脉P1段夹层动脉瘤(图14-5B)

如图所示:

诊断:

右侧大脑后动脉P1段夹层动脉瘤

治疗过程

治疗策略:多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

材料及药物:

6F动脉鞘,6F导引导管(Chaperon);

0.inch导丝(Terumo,Somerset,NJ);

弹簧圈微导管(Echelon10);

支架微导管(Headway17);

0.inch微导丝(TranscendPlatinum);

三头Y型阀×1,普通Y型阀×2;

支架:LVISjr3.5mm×23mm×2枚;

弹簧圈:Presidio6×26(mm×cm,以下省略单位),Presidio6×26,Microplex5×12;

其它:造影剂,肝素,阿司匹林,硫酸氢氯吡格雷(波利维);

手术过程

术前3d起口服阿司匹林(mg/d),波利维(75mg/d)。气管插管全麻,右侧股动脉穿刺,置6F股动脉鞘管。全身肝素化。6F导引导管超选至左侧椎动脉近V3段,行旋转造影并三维重建,选择合适工作角度,并测量动脉瘤大小及远近段载瘤血管直径。

在路图下,支架导管(Headway17,単弯塑形)在微导丝导引下缓慢超选至右侧大脑后动脉P2段,微导管(Echelon10,“s”形塑形)在微导丝导引下超选至动脉瘤瘤体内。首先经(Echelon10)微导管填入Presidio6×26弹簧圈,在瘤体内成篮,后将支架(LVISjr3.5mm×23mm)经支架微导管输送到位。固定推送杆,缓慢回撤支架导管顺利释放支架(图A)。

支架打开满意,将首枚弹簧圈完全填塞出去。再依次填入Presidio6×26及Microplex5×12两枚弹簧圈,造影提示动脉瘤瘤腔仍显影(图B)。

再次植入第二枚支架LVISjr3.5mm×23mm,造影见动脉瘤瘤腔显影明显缩小,大脑后动脉通畅(图C,D)。

(箭头所示为LVISjr支架)

术后处理及随访

术后予常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6周(阿司匹林mg/d,波利维75mg/d),后改为单用阿司匹林mg/d。术后患者无新发神经系统阳性体征,3d后顺利出院。

术后一个月复查脑血管造影见动脉瘤瘤腔完全不显影,载瘤动脉通畅(图E,F)

总结及支架释放技术要点

近年来,应用支架治疗大脑后动脉复杂动脉瘤的文献报道日渐增多,尤其是P1段动脉瘤建议选择支架辅助栓塞保留载瘤动脉,由于制作工艺及支架材质的改进,目前所用支架(包括Neuroform,Enterprise,Solitaire,及LVIS等)金属网丝较细,对血管壁及穿支动脉的影响微小,更适合在颅内小血管中应用。解剖研究也显示,P2段动脉直径平均为2.9mm,有允许血管内操作的空间。

在支架治疗的策略方面,建议采用支架后释放或半释放技术,即在载瘤动脉预置支架导管,先部分填塞或完全填塞动脉瘤后,再释放支架,利用支架将突入载瘤动脉内的弹簧圈压入动脉瘤瘤颈。

该技术首先可保护载瘤动脉通畅,其次可以提高动脉瘤瘤颈的金属覆盖率,达到瘤颈塑形的目的。再者,可利用支架对可能存在的载瘤动脉管壁病变进行加固治疗。

对于夹层或假性动脉瘤,重叠多支架技术的应用将进一步避免动脉瘤的复发并促进动脉瘤的愈合。

在支架辅助栓塞治疗时,采用半释放技术可提高动脉瘤栓塞致密度,必要时可行双支架增加血流重建效果,以促进动脉瘤长期愈合。

参考文献: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学—基于病例的研究;

文字及图片整理:邱文光;









































北京最好的白癜风医院是哪家
治白癜风好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xbnvw.com/jbbj/524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