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映标、彭晖
单位
医院神经外三科
导读
本次介绍的病例是并非疑难、复杂病例,而是一例普通得无法再普通的“傻瓜”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这个病例中碰到的情况,相信很多常年从事神经介入的医生都会碰到,借此分享一点小小心得!
病例介绍患者刘××,男性,73岁,因反复头晕6天于-7-4到神经内科就诊,行头颅CTA检查,发现左侧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动脉瘤,颅内未见出血,家属要求手术干预,后转入神经外科,拟行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PE(-)。心电图、胸片、术前查血未见明显异常。
关键词:老年,未破裂床突上段动脉瘤,行介入栓塞治疗。
术前头颅CTA:显示左侧颈内动脉动脉瘤较为宽颈,右侧大脑中动脉闭塞,右侧椎动脉疑似夹层,血管基础差!
手术方案1.针对此例动脉瘤,一般介入首选方案肯定是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但右侧椎动脉疑似夹层,而使用支架需要口服双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对于术后的出血风险还是有所忌惮,毕竟,未破裂动脉瘤首先是要保证绝对安全!医院更是如此!(基层医生应该深有体会)因此,手术便有了备选方案——单纯弹簧圈栓塞。
2.右侧大脑中动脉闭塞考虑为慢性闭塞,暂观察。
3.右侧椎动脉夹层视造影情况而定,尽量保守治疗。
术前准备按术中释放支架进行药物准备,术前当天早晨予氯吡格雷mg顿服后送术。
手术经过插管全麻后,置入6F股动脉鞘,使用6FENVOYGUIDING行全脑血管造影,结果如下:
右侧颈总动脉造影:显示右侧大脑中动脉闭塞,颅底血管烟雾状改变,颈外动脉向颅内系统部分代偿,患者头晕症状应该与此病变有关!
右侧椎动脉造影:显示右侧椎动脉夹层动脉瘤,动脉瘤也不大,形态规则,暂时观察吧!
将GUIDING置入左侧颈内动脉,行3D旋转造影,选取合适的工作角度,打出路图如下:
动脉瘤大小约6.8mm*6.2mm,瘤颈4.3mm,颈体比约2:3,属于宽颈动脉瘤!应做好植入支架的准备。
遂在Traxcess14微导丝导引下将塑形后的Headway21支架微导管和Headway17弹簧圈微导管输送到位,过程顺利,但弹簧圈微导管头端位置偏上,靠近动脉瘤壁,并不十分理想。
尽管动脉瘤宽颈,但由于存在椎动脉夹层、烟雾病,还是想着能否行单纯弹簧圈栓塞,从而避免吃双抗可能引起的出血风险。然而后续出现的问题证明这做法并不现实,支架该放还是得放!
接着开始栓塞,首先使用的是一枚Cosmos6mm*18cm3D弹簧圈,第一枚弹簧圈完全输送到位后,感觉圈子形态还可以,并未影响载瘤动脉,也许真的不用支架?
于是继续输送第二枚弹簧圈,这次用的是维心5mm*D弹簧圈,栓完发现第二枚弹簧圈把上一枚弹簧圈的部分金属丝顶出动脉瘤外,但并不太多,尚能接受,继续栓吧!
解脱完以后继续输送第三枚弹簧圈,这次用的是维心4mm*8cm2D弹簧圈,栓完发现动脉瘤仍未完全致密,而逸出动脉瘤外的弹簧圈金属丝也更多了,这次不得不处理了!
此时面临一些治疗上的难题,是否继续栓,把动脉瘤靠瘤颈下部的空隙填实填满,然后释放支架,把逸出的弹簧圈压血管壁上?
或者,直接放支架,看看能不能把跑出来的圈刚好压进瘤颈处的空隙?也许可行!
当然,这样做还存在一种可能性,就是支架可能在瘤颈部因为弹簧圈的挤压导致打不开,这样致栓的风险会比不放支架更大,如果真碰到这种情况,则务必把支架回收撤回来!
于是开始尝试释放支架,当时选用的是LVIS4.5mm*20mm的支架,由于LVIS径向支撑力相对不足,使用前还是有点担心支架打不开(手头其他支架断货,没办法)。好在过程很顺利,完全达到预想的效果!下面是支架释放过程:
术后造影:
LVIS支架完全打开,动脉瘤致密,没有弹簧圈逸出:
治疗感悟1.在单纯弹簧圈栓塞动脉瘤过程中有时遇到弹簧圈逸出载瘤动脉,此时可考虑应用支架后释放技术进行补救。
2.在瘤颈处适当留出空隙,可在释放支架过程中将逸出弹簧圈挤压进瘤体,这样既保证了载瘤动脉的通畅,又能对瘤颈进行更好的封堵,一举两得。同时为保证支架完全打开,应尽量减少逸出的弹簧圈数量,同时使用径向支撑力较好的支架!
推荐阅读
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