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颈动脉体瘤切除医院完成,患者术后仅4天时间就顺利出院且恢复良好。医院耳鼻喉头颈外科的又一项新业务新技术在临床实践中的运用,也是耳鼻喉科近期来医疗技术上的一项新的突破。
患者王某,在1月前无意中发现左侧颈部有无痛性包块,B超检查后怀疑是颈动脉体瘤。为了能够安全、彻底地切除肿瘤,耳鼻喉科主任董庆汉带领全科医生进行病例讨论,给予充分的评估和完善的准备。
根据影像资料分析、明确颈内动脉被瘤体包绕和侵犯情况,并邀请昆明医院有关专家进行远程会诊后,根据患者病灶位置、解剖毗邻及分型,制定具体的手术流程及可能预案,并与麻醉科讨论制订了术中血压控制方案。
手术历时2小时左右,出血仅约10ml,不仅完整切除长径约3cm、包绕颈内动脉的肿瘤,而且丝毫无损地完整保留了副神经、迷走神经、舌下神经、喉上神经、颈交感链及颈内外动脉等重要解剖结构。
位于颈动脉“树杈上的定时炸弹”就这样顺利地被拆除了。
术后,在优质护理理念下,对患者呼吸、血压、体温等生命体征进行密切观察,并进行积极的抗感染、止血、营养神经、补液等对症治疗,术后第4天,患者顺利出院了,未出现任何严重并发症。
颈动脉体瘤小知识颈动脉体瘤是一种较为少见的化学感受器肿瘤,为副神经节瘤的一种,发生于颈总动脉分叉部位的颈动脉体。
发病率约为1/,其中双侧颈动脉体瘤占5%,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女性略多于男性。
本病的典型临床表现为上颈部下颌角下方缓慢生长的无痛性、搏动性肿块。肿块可沿水平方向左右移动,不能沿颈动脉方向上下移动(Fontaine征)。
瘤内变性或恶变者(5%~10%),肿瘤短期内可迅速增大,出现局部压迫症状,如声音嘶哑、呛咳、伸舌偏斜、Horner综合征、呼吸困难等,少数患者可合并颈动脉窦综合征(因体位改变,肿瘤压迫颈动脉窦引起心跳减慢、血压下降、晕厥等症状)。
颈动脉体瘤一经确诊,宜充分评估手术风险后,及早手术。若任由发展,可能侵犯和压迫大血管,导致大脑供血受阻,还可能侵犯毗邻神经,影像呼吸、吞咽和发音等功能。
根据瘤体累及颈动脉的程度,颈动脉体瘤分为Shamblin三型。
I型一般采用肿瘤剥离术,II型一般需要在颈动脉转流的基础上行肿瘤切除,III型则需采用颈动脉转流+肿瘤切除+血管重建,约25%患者可能需要同期颈内动脉重建。
颈动脉体瘤手术并发症主要包括脑梗塞及颅神经损伤,随着动脉造影和外科新技术的应用,脑梗塞发生率已低于5%;颅神经损伤的发生率约为20%-40%,以迷走神经和舌下神经损伤较为常见。
由于肿瘤血供丰富、病灶部位特殊、瘤体常包饶颈部重要血管神经,颈动脉体瘤是头颈外科风险极高和极具挑战的手术之一。
特约通讯员/蒋雪莲
编辑/李岚
新时代·新玉医·新发展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