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李明昌教授团队运用Tub

专家介绍

李明昌

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访问学者,哈佛医学院博士后。从事神经外科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二十二年。擅长脑动脉瘤、动静脉血管畸形和瘘的显微手术及介入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介入治疗、烟雾病搭桥术及各种颅底肿瘤的显微手术治疗。主持和承担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省科技计划项目,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六十余篇,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收录论文13篇(其中二区6篇)。

学术任职:

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

医院学会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卒中学会复合介入神经外科委员会委员

湖北省神经科学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

湖北省医学生物免疫学会神经免疫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湖北省病理生理学会神经外科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湖北省卒中学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常委

武汉市医师学会神经外科分会脑血管专业组副组长

病例一

病史简介

患者,女,69岁。患者因头痛一月入院。颅脑CT检查提示左侧鞍旁卵圆形稍高密度影,长径约1.8cm;颅脑CTA检查提示左侧颈内动脉眼动脉段见动脉瘤影,瘤体大小约21.4mm*14.1mm,瘤颈约6.6mm。

pic1:颅脑CT提示鞍旁卵圆形稍高密度影,长径约1.8cm。

pic2:颅脑CTA检查提示左侧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影,瘤体大小约21.4mm*14.1mm,瘤颈约6.6mm。

pic3:脑动脉造影见左侧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大型动脉瘤,瘤颈宽约6mm,瘤体长21mm,宽16mm。

诊断:

左侧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大型宽颈动脉瘤

治疗

(1)治疗策略

Tubridge血管重建装置置入术

(2)术前用药

拜阿司匹林,mg/d;氯吡格雷:75mg/d;连续口服一周,治疗前1周及1天行血栓弹力图检查。

(3)材料及药物

6F90cm长鞘

5FcmMPA1造影管

6FNaviencm支撑导管

Envoy6F指引导管

T-Track支架导管

Synchro14微导丝

Echelon10微导管

Tubridge血管重建装置4.5mm×25mm

(4)手术过程

患者取平卧位,气管内插管静脉麻醉。双侧股动脉穿刺,右侧置入6F长鞘,左侧股动脉置入常规6F动脉鞘。全身肝素化,泥鳅导丝和长造影管引导下经右侧长鞘将Navien指引导管头端放置于左侧颈内动脉近岩骨段,泥鳅导丝导引下经左侧动脉鞘将Envoy指引导管头端放置于左侧颈内动脉起始部,再次复查3D造影后双球管选择工作角度。

pic4:工作角度显示瘤颈大小及载瘤动脉直径

先在微导丝导引下将T-Track支架导管头端放置于左侧大脑中动脉M1段,然后在微导丝导引下将塑形后的微导管超选至动脉瘤内,缓慢自支架导管释放Tubridge支架后见动脉瘤内造影剂明显滞留。

pic5:Tubridge支架释放后DynaCT显示支架打开贴壁良好,动脉瘤内造影剂明显滞留。

经动脉瘤内微导管依次填入3枚弹簧圈填塞动脉瘤,再次复查造影显示动脉瘤子瘤不显影,造影剂明显滞留,余血管未见明显痉挛及改变。

pic6:填入弹簧圈后造影显示动脉瘤子瘤不显影,动脉瘤大部分不显影。

依次撤出微导管和指引导管,双侧股动脉留鞘4h后拔除。术毕停麻醉后患者清醒,无神经功能障碍。

(5)术后处理及随访计划

术后药物治疗:拜阿司匹林,mg/d;氯吡格雷:75mg/d;连续口服3月,后改单抗,终生服药。

术后6个月,12个月,24个月随诊结果将后续跟踪报告。

病例二

病史简介

患者,女,49岁;因“右眼视力下降数月”于我院眼科就诊,行颅脑、眼眶MRI检查提示右侧海绵窦区颈内动脉走行处见囊状长T1短T2信号,长径约1.1cm,右侧视神经稍受压,头颈部CTA检查提示右侧颈内动脉眼动脉段瘤样扩张。

pic1:颅脑MRI检查提示右侧海绵窦区颈内动脉走行处见囊状长T1短T2信号,长径约1cm。

pic2:头颈部CTA检查提示右侧颈内动脉眼动脉段瘤样扩张。

pic3:脑动脉造影检查提示右侧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大型动脉瘤,瘤体长11mm,瘤颈宽约8mm,体宽约6.4mm,眼动脉自瘤颈发出。

诊断:

右侧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大型宽颈动脉瘤

治疗

(1)治疗策略

Tubridge血管重建装置置入术

(2)术前用药

拜阿司匹林,mg/d;氯吡格雷:75mg/d;连续口服一周,治疗前1周及1天行血栓弹力图检查。

(3)材料及药物

6FEnvoy指引导管

Synchro14微导丝

T-Track支架导管

Tubridge血管重建装置3.5mm*30mm

(4)手术过程

患者全麻成功后,取平卧位,常规消毒腹股沟区并铺巾,以Seldinger法穿刺右侧股动脉,置入6F动脉鞘。泥鳅导丝导引下将指引导管头端放置于右侧颈内动脉入颅段,复查造影选择合适工作角度。

pic4:选择工作角度,在微导丝导引下将T-Track支架导管头端放置于右侧大脑中动脉M1段(a),缓慢自支架导管释放Tubridge3.5×30支架(b~d),DynaCT显示支架打开贴壁良好(e),动脉瘤内造影剂滞留(f)。

全身肝素化,在微导丝导引下将T-Track支架导管头端放置于右侧大脑中动脉M1段,缓慢自支架导管释放Tubridge3.5*30支架后见动脉瘤内造影剂滞留,血管未见明显痉挛及改变。撤除微导管及指引导管,股动脉留鞘4h后拔除。术毕停麻醉后患者清醒,无神经功能障碍。

(5)术后处理及随访计划

术后药物治疗:拜阿司匹林,mg/d;氯吡格雷:75mg/d;连续口服3月,后改单抗,终生服药。

术后6个月,12个月,24个月随诊结果将后续跟踪报告。

术后两名患者均恢复良好,术后第5天出院继续口服药物治疗。患者随诊结果将继续跟踪报道。

术者体会

通道构建:虽然有些患者可能使用Envoy指引导管就能达到目的,但对于血管略显迂曲的患者,建议毫不犹豫选择长鞘加Navien(EV3)、DAC(Stryker)或EnvoyDA(Codman)等远端通路导引导管。远端通路导管上得越高,对支架导管的支撑性越好,在释放过程中才不至于担心对支架导管的控制力不从心。

支架释放:支架释放前首先应精确定位支架头端,准确判断尾端着陆点。释放时支架头端导丝应允许前后小幅移动时不会刺入细小穿支血管,释放过程应极度缓慢,慢慢感觉支架打开时导管张力改变,若打开不理想时,可缓慢推拉支架导丝和导管,使其释放张力而贴壁,个人认为,对于血管存在急弯时,应该选择稍长的支架,否则在支架摆动时头端锚定无力可能导致支架移位明显。

整体感觉:整个支架设计理念非常好,操作简单,释放容易,打开贴壁性好,期待其远期效果。后续复查效果将跟踪报告。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xbnvw.com/jbbj/980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