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脏血管上的ldquo炸弹rdqu

华美血管外科

九年前,家住海曙区的张阿姨在一次偶然的体检中,发现自己的脾动脉血管中,埋藏着2颗定时炸弹——脾动脉瘤。大的一颗有3公分左右。当时,张阿姨在家属的陪同下,在我科进行了微创手术治疗,将脾动脉瘤通过弹簧圈栓塞的方式予以拆除了这两颗定时炸弹,并顺利康复出院。

但时至近日,张阿姨一直未有进行术后定期复查。最近的一次,她感觉小腹时有酸胀不适前来就诊,当班的急诊科医师给她进行了腹壁增强CT发现她脾脏的动脉瘤已长大至4公分多了,且瘤腔区部分显影明显,考虑之前拆除的脾动脉瘤仍有重新“复燃”趋势。一听到这个消息,老伴和家里人慌了神。遂于周医院血管外科门诊就诊。郎德海主任详细询问了张阿姨的病史,同时对比早年及现在的影像资料发现,脾动脉瘤确实增大复发。

那么,为什么会再次复发呢?张阿姨忧心忡忡的问道。门诊的郎主任耐心的解释说,针对内脏区域的这些动脉瘤,目前微创治疗是首选治疗方式,通过腔内技术,将弹簧圈栓塞材料输送至瘤腔内使其完成血栓化的过程,从而达到微创、预后快、无需全身麻醉开刀的方式就能达到治疗的目的。

但微创治疗术后的定期复查很重要。有很小的一部分患者,由于瘤腔本身较大,且分支血供丰富、且受瘤体本身形态等众多因素影响,早期被完全栓塞的瘤腔仍存在小部分暴露于血流中,在血流的长期冲刷下,小部分栓塞的弹簧圈可能存在移位或栓塞后再通现象的发生,导致瘤腔的再生长,而原先存在的弹簧圈不能够将其完全填满,这就是所谓的“复燃”现象,而张阿姨就属于这一类情况。

针对脾动脉瘤术后复发,目前治疗上有两种方案可供选择。其一:选择开放手术,将脾动脉瘤予以切除,但是这种需要开腹,创伤大。其二:再次选择微创介入治疗,再次封堵复发的脾动脉瘤。但与常规动脉瘤相比,复发性动脉瘤的治疗在技术上更具挑战性。若选择开放手术,由于栓塞过的瘤腔局部与周边组织存在较多的黏连,若盲目开放手术,术中无法完全切除,且存在术中瘤腔破裂风险。若选择微创栓塞,术中由于原先弹簧圈的阻碍,如何再次超选成功并彻底栓塞也是一大挑战。张阿姨及子女经过再三考虑后,选择继续微创手术去拆除脾脏上这颗复燃的“炸弹”。

手术当天,在郎主任的带领下,血管外科团队成功拆除了张阿姨身上这颗复燃的定时炸弹。术中我们通过层层封堵的方式进行腔内栓塞。一开始,导管超选入瘤腔较顺利,可最烦心的麻烦来了,由于原先弹簧圈的阻隔,且瘤腔大,出瘤动脉扭曲明显,角度朝后上方螺旋生长,4F导管怎么也进不去瘤腔,一直在瘤腔内打转,若强行跟进,很有可能将瘤腔顶破造成术中大出血。经过多次尝试,在长鞘的辅助下,4F导管内置入微导管及微导丝不断的探索开路,终于将导管顺利的跟入出瘤动脉远端,并予以弹簧圈栓塞,堵住了第一道门(出瘤动脉的血供)。接着,后撤导管至脾动脉近端的入瘤动脉,进行第二道门(入瘤动脉的血供)的封堵栓塞。可是,再次造影发现,仍有部分造影剂进入瘤腔。

经过术中的再三造影评估后,我们团队使出了最后一招“杀手锏”将脾动脉瘤进行完全隔绝,即通过覆膜支架植入,在重建腹腔干的同时将脾动脉予以完全隔绝。最后造影显示腹腔干及肝总动脉均不受影响,复燃的瘤腔如泄气的皮球,完全没了生机。

今天当我再次见到张阿姨时,她正在老伴的陪同下,在病区楼道里活动。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轻快和慰藉。借此,我们国科大华美血管外科医护人员衷心的祝愿张阿姨早日康复!

温馨提示:

动脉瘤患者需定期随访复查,早发现早治疗,切勿怠慢!!!

——END

国科大华美血管外科简介

中国科医院(医院)血管外科起步于本世纪初,年独立设科,成为宁波地区最早成立的血管外科专科。近年来,在医院的大力支持以及郎德海主任的带领下,专科队伍不断壮大,技术实力快速提升。

  科室现有床位70张,专科医生18人,其中主任医师2人、副主任医师3人,硕士及以上学历15人,已经成为省内规模最大的的血管外科专科科室。

科室仅年一年共完成手术量余例,其中介入手术量余例,包括胸主动脉夹层、胸腹主髂动脉瘤余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例,颈动脉狭窄行内膜剥脱及支架置入70例,医院提供血管外科疾病的各种会诊技术支持。

  血管外科在市内唯一常规开展颈动脉内膜剥脱,年手术近40例;同时,常规开展主动脉夹层及胸腹主动脉瘤的开窗手术,包括左颈总、左锁骨下及肾动脉的体外预开窗和体内原位开窗,以及双开窗等,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处于国内先进、市内领跑地位。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xbnvw.com/jbby/1080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