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站
多中心全球早期可行性研究评价全血管腔内应用三支血管内分支支架移植物修复主动脉弓部动脉瘤和夹层
摘要
目的
目的评价应用三支血管内分支支架移植物全血管腔内修复主动脉弓部动脉瘤和慢性夹层的效果。
方法
研究者回顾了年至年在8个学术中心(WilliamCookEurope,Bjaeverskov,丹麦)连续的经应用三支血管内分支支架移植物行全血管腔内主动脉弓修复术的患者的临床数据和预后。所有患者均采用三支血管设计,两个顺行和一个逆行内分支,用于分别接入无名动脉(IA)、左侧颈总动脉(LCCA)和左侧锁骨下动脉(LSA)。顺行内分支经颈动脉或上肢动脉通路进入。预置导管经股入路送入逆行的LSA分支。研究的终点是技术成功、死亡率、主要不良事件(MAEs)、任何卒中(轻微或严重)或短暂性缺血发作(TIA)、二次干预、靶血管通畅、靶血管不稳定、动脉瘤相关死亡率和患者生存。
结果
39例患者(31例男性患者[79%],平均年龄70±7),其中14例(36%)为退行性动脉瘤,25例(64%)为慢性动脉瘤。临床特征包括米国麻醉师协会(ASA)分级,有28例患者大于或等于3级(占95%),并且有28例(72%)患者曾行正中胸骨切开术行升主动脉修复。技术成功率为%。2例院内或30天内死亡(5%),2例中风(1例轻微)。合并死亡率/任何中风率为8%(n=3)。MAEs发生在10例患者(26%),包括呼吸衰竭4例(10%)和估计失血量超1L,心肌梗死和急性肾损伤各2例(5%)。中位随访时间为3.2个月(IQR,1至14)。12名患者(31%)需要二次干预,其中,治疗血管通路并发症有5名患者,内漏6名患者(3名II型,1名IC型,1名IA/IB型,1名IIIA型)和靶血管狭窄1名患者。一年后,一期和二期通畅率和无靶血管不稳定分别为95%±5%,%和91%±5%。无主动脉相关死亡率和患者生存率分别为94%±4%和90%±6%。
结论:
这个多中心的全球经验证明了使用三支血管内分支支架移植物进行全血管腔内修复主动脉弓动脉瘤和慢性夹层的技术可行性和安全性。
在较高风险的患者组中,死亡率和中风发生率优于开放手术修复。二次干预的比例很高(31%),强调需要更多的经验和更长的随访时间。
附:米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
林擒、宏霄、叶品、Lyu.
医院主院区
MainCampusofWuhanUnionHospital
点击在看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