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进展
年破裂性宽颈动脉瘤
夹闭好?支架辅助栓塞好?
主流:夹闭
普遍:支架辅助栓塞
△年李佑祥教授《颅内动脉瘤支架辅助中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及监测研究》
《年中国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诊疗指导规范》
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脑卒中防治系列指导规范编审委员会
指导建议:
a)对大部分破裂动脉瘤患者,血管内治疗或开颅手术应尽早进行,以降低aSAH后再出血风险。
b)建议由神经外科医师和神经介入医师共同讨论,制定治疗方案。
c)对于同时适合血管内治疗和开颅手术的破裂动脉瘤患者,有条件者可首选血管内治疗。
d)对于伴有脑内大量血肿(大于50mL)和大脑中动脉动脉瘤可优先考虑开颅手术,而对于高龄患者(大于70岁)、aSAH病清重(WFNSIV/V级)、后循环动脉瘤或合并脑血管痉挛患者可优先考虑血管内治疗。
△黄清海0903广西神经介入主题圆桌会
-7-18CTA
SAHIIIM51Y
-7-19DSA
诊断:
右侧大脑中分叉部动脉瘤(责任动脉瘤)
左侧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微小动脉瘤
右侧颈内动脉后交通微小动脉瘤
-7-19手术计划
微导管塑形:垂直双弯,头端弯45°(收瘤颈)
支架:LVIS,“7”形技术保护M2下干
弹簧圈:首圈COSMOS6x18
肝素化:标准量80%
-7-19EMB
COSMOS6x18
JR2.5x17“7”形技术将弹簧圈推挤,保护M2上下干
微导管不小心被推出,导丝可进瘤,微导管不能,说明瘤颈处支架压缩网孔变小
将支架近端整体后撤,微导管可进入瘤内继续栓塞
瘤颈处致密栓塞,子瘤尚显影,说明血栓不易形成
有一个袢进入下干,调整不满意,将支架再推挤,造影血流无影响
-7-19术前
-7-20CT
-7-29CT
HHI级F74Y
-7-29DSA
1、左侧大脑中动脉瘤;
2、左侧后交通微小动脉瘤;
3、双侧海绵窦段微小动脉瘤;
4、右侧颈内动脉后交通段扩张
-7-29术前后
-7-30CT
首先血管重建性治疗优先,同时简单技术优先。
血管重建性治疗是恢复一种生理现象,而闭塞血管则以牺牲血管为代价(至少血管代偿能力下降),是两者相权取其轻的结果。
原则二:简单技术优先!因为简单技术,操作起来更加得心应手,同时统计分析表明简单技术的并发症也是最低的。
△《破裂性颅内动脉瘤治疗的哲学分析》-03-29清风天使汇
试验组抗凝抗聚()
基础抗凝抗聚:
术前2h:波立维mg十适宜3H术中:肝素首剂3/6,维持8mg/h术后:适宜3H(5天)
波立维75mgqd6个月
不全栓塞50mgqd6个月
年3月—年11月51例,HHI-IV级
△年李佑祥教授《颅内动脉瘤支架辅助中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及监测研究》
替罗非班组抗凝抗聚:
术中:支架导管到位后使用替罗非班,6~8ml首剂,6~8ml/h,维持24~72小时
术后:阿司匹林mgqd6个月,波立维75mgqd3个月
年11月—年1月57例,HHI-IV级
夹闭组
年1月—年1月48例,HHI-IV级
初步结论
实验组1个月疗效优于夹闭组,术后并发症少于夹闭组(脑梗);
实验组1个月疗效与替罗菲班组无差异;
试验组术中及术后并发症与替罗菲班组无差异;
输液量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
实验组病例1
M61Y,SAHII,0ml,尿激酶50wu/1.5h
实验组病例2
F48Y,SAHIII,0ml
替罗非班组病例1
F89Y,SAHII,ml
替罗非班组病例2
F39Y,SAHII,ml
替罗非班组病例3
F48Y,SAHIII,~ml
支架内血栓
血栓原因术前双抗不足?
术中导管滴注不充分?
溶栓处理
尼莫通1mg+欣维宁1mg尿激酶10WU+10WU
实验组病例1
F78Y,SAHI,ml
实验组病例2
F48Y,SAHI,ml
替罗非班组病例1
F54Y,SAHII,ml
替罗非班组病例2
M51Y,SAHII,ml
替罗非班组病例3
M48Y,SAHI,~ml
实验组病例1
F71Y,SAHII
氯吡格雷mg术前2h
拜阿司匹林mg术前2h
低分子肝素
实验组病例2
M89Y,SAHII,低分子肝素
胃液潜血阳性
实验组病例3
F48Y,SAHI
实验组病例4
F78Y,SAHII
氯吡格雷mg术前2h
拜阿司匹林mg术前2h
替罗非班组病例1
F61Y,SAHI
氯吡格雷mg术前2h
拜阿司匹林mg术前2h
不足
诊疗程序不够统一(抗凝抗聚、液体量);
单中心数据,缺乏普遍性;
样本少,无法做分层统计。
今后工作
扩大样本,收集多中心数据;
分层统计学分析;
远期随访(大脑中动脉瘤);
加强显微手术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