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寄语:
腹主动脉瘤目前最常用的治疗方法是传统开放手术和腔内修复术。微创腔内治疗与传统的开腹手术相比,摒弃了全麻、开腹和阻断主动脉的弊端,其显著优点是创伤小、恢复快、术后并发症率和死亡率明显降低,使许多患有合并心、肺、肾等脏器疾病的不能耐受传统手术的高危患者获得了治愈机会。从中远期随访结果来看,血管腔内修复术有很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尽管腔内修复技术有很多优点,但最大的缺点是选择进行腔内修复技术的动脉瘤一定要有良好解剖形态。对瘤体邻近内脏动脉、严重血管弯曲等病变,常规的腔内修复器材无法达到良好效果。
通俗地说,“开窗”技术就是通过术前充分研究病人的CT图像,仔细确认肾动脉和其他内脏动脉的确切位置,获得精确的解剖数据,从而确定“开窗”的方向和位置,并个性定制只适合这个病人解剖形态的支架型血管。手术中,将定制的“开窗”支架植入到瘤颈部位,在支架释放过程中使“窗口”精确与肾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对位,并经“窗口”在内脏动脉内再植入小口径的支架防止支架移位,从而保证各内脏动脉的血液供应。我们翻译国外最新研究进展,以及集锦以往我们所做的精彩病例特出此刊以飨读者!
特刊文章(按作者拼音排序)
·编辑:追求患者长期获益开窗术且
·郭伟:三明治技术治疗支架相关远
·郭伟:开窗技术处理近肾主动脉瘤
·贾鑫:近肾腹主动脉瘤开放手术和
·贾鑫:应用开窗支架作为EVAR
·马晓辉:法国多中心应用主动脉开窗
·马晓辉:胸腹主动脉瘤的腔内治疗
·马晓辉:常规和开窗腹主动脉腔内修
·熊江:带分支和开窗移植物中分支
·张宏鹏:开窗支架治疗短瘤颈及近肾
·张宏鹏:双烟囱技术+逆行分支支架
主编介绍:
医院血管外科全军血管外科中心主任、医院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博士生(后)导师长期从事血管疾病的临床、科研、教学和保健工作。是国际脉管联盟中国区副会长、国际腔内血管外科学会会员、亚洲血管外科学会会员、国家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会员、中央保健委员会会诊专家、中华医学会血管外科及生物工程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学会血管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血管外科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医促会血管外科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全国血管外科学组委员、全军血管外科学组副组长、北京医学会血管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科技部科研课题评审专家、卫生部心血管防治研究中心教育基地专家顾问委员、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心脑血管疾病防治专项基金管理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科技部基金评审专家、北京市医学事故鉴定委员会专家。军队高科技拔尖人才和科技新星。是美国《JournalofEndovasculartherapy》杂志、美国《Annalvascularsugery》杂志、《JournalofChineseMedicin》、《中华医学杂志》、《中华外科杂志》、《中华生物医学工程杂志》、《中华普通外科杂志》、《中华老年医学杂志》、《中国实用外科杂志》等10余种杂志编委。近年来发表论著余篇,其中多篇论文分别发表在《JournalofVascularSurgery》,《EuropeanJournalofVascularandEndovascularSurgery》,《Internationalangiology》,《JournalofThoracicandCardiovascularSurgery》,《AnnalsofVascularSurgery》,《AsianJournalofSurgery》等国际著名杂志上。主编《腔内血管外科学》、《主动脉瘤及夹层的腔内修复术》、《血管疾病腔内治疗系列手术》。主译《血管和腔内血管外科学精要》、《卢瑟福血管外科学》。参编著作8部。获国家专利10项,国家及省部级课题1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北京市科技成果一等奖1项,军队科技成果及教学成果奖4项。主要研究方向:血管疾病的微创腔内治疗技术。临床主要贡献:自年以来率先在国内开展腹主动脉瘤、主动脉夹层、胸主动脉瘤、内脏动脉瘤、颈动脉和四肢动脉瘤的腔内修复术;率先开展复杂主动脉瘤与夹层的杂交手术;颈动脉狭窄、主动脉缩窄、肾动脉狭窄、内脏动脉狭窄、四肢动脉狭窄或闭塞的腔内和杂交手术治疗等。连续6年作为中国唯一团队成为国际著名LINC大会(德国)手术直播单位。多次成为Veith、VIVA、LINC、CharingCross、SVS等大会的主持、讲者和协调人。组织和参与多项国际、国内大型流行病和临床多中心研究。科研重点:(1)主动脉瘤与夹层的病因与病理学研究。(2)主动脉病变的流体力学研究。(3)动脉硬化的基础研究。(4)血管腔内器材的设计与应用研究。(5)动脉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专业志向:致力于血管疾病的预防和诊疗工作;推广微创血管腔内技术理念与规范化方案;促进我国血管疾病诊疗技术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