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I检查技术专家共识颅脑篇

腹部医学影像论坛整理

MRI检查技术专家共识

根据MRI成像原理,MRI各序列成像参数具有一定特征,根据MRI机型及各参数间的关系适当调整,变动范围应在同类序列的图像对比特征内[4-8]。一般情况下,T2WI序列:TRms,TE80~ms;SE或FSET1WI序列:TR~ms,TE30ms;质子密度加权序列:TR0ms,TE30ms;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uidattenuatedinversionrecovery,FLAIR)T2WI(颅脑适用):TR0~ms,TE80~ms,TI~0ms;FLAIRT1WI(颅脑适用):TI~ms,TR为TI的2.5~3.0倍,TE30ms。增强二维扫描序列一般要求与平扫二维序列的层面位置、层厚和层间隔均一致[1,8-9]。

颅脑

(一)颅脑常规MRI技术要点及要求

1.线圈:头线圈或头颈联合线圈。

2.体位:仰卧位,头先进。定位中心对准眉间及线圈中心。

3.方位及序列:以轴面为主,矢状面或冠状面为辅。

平扫序列包括:

(1)轴面T2WI、T1WI、FLAIR-T2WI序列,T1WI有异常高信号时,加扫脂肪抑制(fatsuppression,fs)-T1WI序列。扫描基线平行于前-后联合连线(AC-PC线)。扫描范围覆盖枕骨大孔至颅顶。

(2)矢状面和冠状面T2WI、T1WI序列,矢状面扫描基线平行于大脑矢状裂,冠状面垂直于大脑矢状裂并平行于脑干。

(3)功能MR成像(functionalmagneticresonanceimaging,fMRI)、DWI、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weightedimaging,SWI)、MR波谱分析(magneticresonancespectroscopy,MRS)等根据病变选择性使用[10-12]。急性脑卒中患者必须扫描DWI序列[13-14]。

增强扫描序列:采用轴面、冠状面和矢状面T1WI序列,当病变紧邻颅底或颅盖骨时,增强后应加扫脂肪抑制T1WI。

4.技术参数:层厚5~6mm,层间隔≤层厚×20%,FOV(~)mm×(~)mm,矩阵≥×。TR、TE、TI等与序列特征相对应。增强钆对比剂一般采用手推静脉注射,常规剂量为0.1mmol/kg或遵药品使用说明书。

5.图像要求:

(1)全脑两侧结构尽量对称显示;

(2)无明显运动伪影;

(3)覆盖全脑。

(二)鞍区MRI技术要点及要求

1.线圈:头线圈或头颈联合线圈。

2.体位:仰卧位,头先进。定位中心对准眉间及线圈中心。

3.方位及序列:以矢状面及冠状面为主,轴面为辅。

平扫序列包括:

(1)矢状面T1WI序列,扫描基线平行于大脑矢状裂。

(2)冠状面T2WI、T1WI,不加脂肪抑制。在矢状面上定位,扫描平面垂直于鞍底,范围包含鞍区和(或)病灶区域。

增强扫描序列:

(1)非垂体微腺瘤的鞍区病变:可行常规增强扫描,选用冠状面、矢状面fs-T1WI序列,辅以轴面扫描。

(2)垂体微腺瘤:行动态增强扫描[15],常选冠状面,不加脂肪抑制,时间分辨率10~30s/期或更短(根据设备性能条件设置,应保证图像分辨率满足诊断需要),时相6期,总扫描时间2min。动态增强扫描后行矢状面及冠状面常规增强扫描,加或不加脂肪抑制均可。

4.技术参数:基本原则为薄层、小FOV、高分辨率扫描。层厚2.0~3.0mm,层间隔≤层厚×10%,FOV(~)mm×(~)mm,矩阵≥×。对比剂使用:静脉注射钆对比剂,非垂体微腺瘤病变采用常规流率注射常规剂量(0.10mmol/kg)或遵药品使用说明书;垂体微腺瘤以2~3ml/s流率注射半剂量(0.05mmol/kg)。

5.图像要求:

(1)清晰显示蝶鞍、垂体、垂体柄、视交叉、下丘脑、海绵窦、颈内动脉、大脑前动脉主干等结构,矢状面及冠状面最大化显示垂体柄长度;

(2)无明显运动伪影,磁敏感伪影不影响鞍区影像诊断。

(三)颞叶与海马MRI技术要点及要求

1.线圈:头线圈或头颈联合线圈。

2.体位:仰卧位,头先进。定位中心对准眉间及线圈中心。

3.方位及序列:

平扫序列包括:

(1)轴面三维T2WI或FLAIRT2WI,扫描基线平行于AC-PC线;斜轴面T2WI、T1WI、FLAIRT2WI,扫描基线平行于海马前后长轴线。

(2)矢状面T2WI:双侧分开定位,平行海马走行。

(3)斜冠状面二维、三维T1WI或FLAIRT2WI,T1WI推荐使用具有反转恢复预脉冲的序列以增加灰白质对比,扫描基线垂直于海马前后长轴线。增强扫描序列:轴面、斜轴面、矢状面和斜冠状面T1WI。

4.技术参数:基本原则为薄层、高分辨率扫描。二维序列层厚3~5mm,层间隔≤层厚×10%,三维序列层厚≤2mm,FOV(~)mm×(~)mm,矩阵≥×。按照常规剂量和流率静脉注射钆对比剂。

5.图像要求:

(1)颞上回、颞中回、颞下回及海马等结构清晰显示,海马边缘清晰锐利,可以满足体积测量要求,两侧结构尽量对称显示;

(2)无明显运动伪影,脑脊液搏动伪影不影响颞叶及海马的观察。

(四)脑桥小脑角MRI技术要点及要求

1.线圈:头线圈或头颈联合线圈。

2.体位:仰卧位,头先进。定位中心对准眉间及线圈中心。

3.方位及序列:

平扫序列包括:

(1)轴面二维薄层T2WI、T1WI、FLAIRT2WI或三维T2WI水成像、三维T1WI序列,显示颅神经的三维亮水序列还可采用三维平衡式稳态自由进动序列。扫描基线平行于AC-PC线,扫描范围覆盖脑桥上界至延髓枕大孔水平。

(2)冠状面T1WI、T2WI序列,扫描基线平行于脑干。

(3)矢状面T2WI、T1WI序列,扫描基线平行于大脑矢状裂。

增强扫描序列:轴面、冠状面及矢状面T1WI序列,必要时加扫三维时间飞跃(timeofflight,TOF)序列或三维梯度回波(gradientecho,GRE)T1WI高分辨序列扫描。

4.技术参数:以薄层、高分辨率扫描为基本原则。二维序列层厚2.0~3.0mm,层间隔≤层厚×10%,三维序列层厚0.3~1.0mm,无间隔扫描,FOV(~)mm×(~)mm,采用层面内插技术提高空间分辨率。按照常规剂量和流率静脉注射钆对比剂。

5.图像要求:

(1)脑干、延髓、部分脑神经(如三叉神经、面听神经颅内段)、细小血管等结构清晰显示;

(2)无明显运动伪影,磁敏感伪影及血管搏动伪影不影响影像诊断;

(3)需要观察颅内脑神经与血管关系的患者,需提供三维T1WI、三维T2WI水成像、三维TOF序列的后处理[多平面重组(multi-planereformation,MPR)、曲面重组]图像,多角度显示神经与血管的关系;

(4)后处理图像应清晰显示靶神经与血管的比邻关系[16-18]。

(五)颅内动脉三维-TOF-MRA的技术要点及要求

1.线圈:头线圈或头颈联合线圈。

2.体位:仰卧位,头先进。定位中心对准眉间及线圈中心。

3.方位及序列:轴面三维TOF快速梯度回波序列。扫描范围以Willis环为中心,上至胼胝体顶,下至枕大孔,或包含靶血管区域。扫描基线与多数颅内动脉走行成角。

4.技术参数:TR、TE均选最短,反转角9°~25°,矩阵≥×,FOV(~)mm×(~)mm,层厚0.8~1.5mm,无间距扫描,三维块3~4个重叠20%~30%衔接扫描。预饱和带设置在扫描区域上方(颅顶)。选用流动补偿、磁化传递、脂肪抑制和层面内插技术。

5.图像要求:

(1)显示颅内大脑前、中、后动脉血管及Willis环血管;

(2)三维动脉最大强度投影MIP血管图清晰。

(六)颅内静脉二维-TOF-MRA的技术要点及要求

1.线圈:头线圈或头颈联合线圈。

2.体位:仰卧位,头先进。定位中心对准眉间及线圈中心。

3.方位及序列:二维TOF快速梯度回波序列。可选择斜矢状面扫描,扫描基线在轴面像上与颅脑正中矢状面呈10°~20°夹角,使大部分静脉血管走行与成像层面成角,从而产生流入增强效应,扫描范围包含两侧乙状窦外缘。也可选择冠状面扫描。

4.技术参数:TR、TE均选最短,反转角50°~70°,矩阵≥×,FOV(~)mm×(~)mm,层厚1.0~2.0mm,无间距扫描。预饱和带设置在扫描区域下方(颌颈部)。选用流动补偿、磁化传递、脂肪抑制技术。

5.图像要求:

(1)显示矢状窦及其引流静脉、乙状窦、横窦、直窦等静脉血管;

(2)三维静脉MIP血管图清晰。

(七)颅内血管三维相位对比法(phasecontrasted,PC)MRA

1.线圈:头线圈或头颈联合线圈。

2.体位:仰卧位,头先进。定位中心对准眉间及线圈中心。

3.方位及序列:轴面、矢状面、冠状面三维PC快速梯度回波序列,范围包含全脑或ROI。

4.技术参数:TR、TE均选最短,反转角选最小,矩阵≥×,FOV(~)mm×(~)mm,层厚1.2mm,无间距扫描。流速编码值5~70cm/s(比目标血管最大流速高出20%)。应用流动补偿、脂肪抑制技术,并行采集技术及层面内插技

术作为可选辅助技术项。

5.图像要求:

(1)清晰显示矢状窦及其引流静脉、乙状窦、横窦等静脉血管及颅内动脉血管(取决于流速编码值)像;

(2)三维MIP血管图清晰。









































治白癜风的医院
白癜风治疗最新方法



转载请注明:http://www.xbnvw.com/jbby/3714.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