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6年第5期导读

胶质瘤专题

1转录因子FOXR2对脑胶质瘤细胞增殖的影响

王大成,刘雪娇,刘宁,涂一鸣,种玉龙,刘慧泽,于如同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作者单位:徐州,徐州医科大学研究生学院(王大成,刘宁,涂一鸣,种玉龙,刘慧泽);徐州医科大学神经系统疾病研究所(刘雪娇,于如同);医院医院(于如同)

通讯作者:于如同

目的:探讨下调或过表达FOXR2对脑胶质瘤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方法:以正常脑组织标本为模板,PCR法克隆FOXR2基因,并构建FOXR2过表达质粒;Westernblot法检测FOXR2在胶质瘤细胞系中的表达水平。用慢病毒系统构建稳定下调及过表达FOXR2的脑胶质瘤细胞株;CCK8实验检测下调或过表达FOXR2对胶质瘤细胞增殖速率的影响。结果:成功克隆FOXR2基因;WB检测结果显示稳定下调FOXR2的U细胞株及过表达FOXR2的U87细胞株构建成功。CCK8实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96h后下调FOXR2的胶质瘤细胞增殖速率减少45.13%;相反,过表达FOXR2后,胶质瘤细胞的增殖速率可增加43.98%。结论:转录因子FOXR2可促进胶质瘤细胞的增殖。

2miR--5p在胶质瘤中的表达及其对胶质瘤细胞增殖的影响

钱进,徐英纳,栾文康,史岩,尤永平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作者单位:医院神经外科(钱进,徐英纳);南京医院神经外科(栾文康,史岩,尤永平)

通讯作者:尤永平

目的:探讨miR--5p在胶质瘤中的表达及其对人脑胶质瘤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分析中国脑胶质瘤基因组计划(CGGA)数据库中miR--5p在不同级别的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数据,并采用原位杂交技术进行组织验证,运用CGGA数据分析miR--5p的表达水平与胶质母细胞瘤患者临床预后的相关性。采用miR--5p寡聚核苷酸转染胶质瘤U及U87细胞,通过CCK8实验观察上调miR--5p表达后对胶质瘤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miR--5p在人脑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随着病理分级的升高而降低。胶质母细胞瘤患者中低表达miR--5p提示预后不良。上调miR--5p表达可以抑制胶质瘤细胞的增殖。结论:miR--5p与胶质瘤的级别和临床预后相关,miR--5p可以抑制胶质瘤细胞的增殖能力。

3伽玛刀联合贝伐单抗治疗颅内恶性胶质瘤的疗效分析

马亮,傅相平,赵明,王晓朋,张志文

基金项目:首都临床特色临床应用研究基金(Z);首都医学发展基金(-2-)

作者单位:北京,医院医院神经医学中心;全军恶性神经肿瘤治疗中心

通讯作者:张志文,傅相平

目的:分析颅内恶性胶质瘤术后残留或复发患者接受伽玛刀联合贝伐单抗治疗与只接受伽玛刀治疗患者的近期肿瘤控制率、临床症状改善以及患者生存率的差别。方法:总结~年医院医院神经医学中心收治的83例脑恶性胶质瘤术后复发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接受伽玛刀联合贝伐单抗治疗40例(联合组),接受伽玛刀治疗43例(伽玛刀组),对两组患者治疗后定期复查比较近期疾病控制、临床症状改善及生存率的差别。结果:所有患者随访4~42个月,随访率%,联合组和伽玛刀组治疗中的患者6个月疾病控制率、1年生存率及2年生存率分别为92.5%和74.4%(P0.05)、74.2%和32.1%(P0.05)、56.4%和12.4%(P0.05)。结论:伽玛刀联合小剂量贝伐单抗治疗颅内恶性胶质瘤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对患者治疗后近期肿瘤控制、生存质量的提高以及延长患者生存期有重要的作用。

4神经节细胞胶质瘤的临床特点及外科治疗

王强,朱玉辐,沈志刚,凌南,施恒亮

基金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BK1165)

作者单位:220徐州,医院神经外科

通讯作者:施恒亮

目的:探讨神经节细胞胶质瘤的临床特点及外科手术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行外科手术治疗的神经节细胞胶质瘤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本组11例患者术后平均随访12个月,预后均良好,均无癫痫再发作及肿瘤复发。结论:神经节细胞胶质瘤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预后较好,术中神经导航、皮层脑电图、术中超声等多种技术手段,是外科手术全切治疗的关键。

5多模态影像联合电生理监测在脑功能区胶质瘤手术中的应用研究

张玉海,刘宏毅,张锐,胡新华,杨坤,刘永,何升学,钱春发,邹元杰,章文斌,陈永严,杨纶先,黄庆玖,刘翔,陆军,阮义峰

基金项目:南京市医学科技发展项目(课题)(YKK)

作者单位:229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张玉海,刘宏毅,胡新华,杨坤,刘永,何升学,钱春发,邹元杰,章文斌,陈永严,杨纶先,黄庆玖,刘翔),癫痫中心(张锐),麻醉科(陆军,阮义峰)

通讯作者:刘宏毅

目的:研究多模态影检查联合电生理监测技术在脑功能区胶质瘤手术中的保护脑功能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语言区和55例运动区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行功能磁共振定位功能区,弥散张量成像显示重要传导束,融合多模态影像构建功能神经导航,术中采用皮层体感诱发电位定位中央沟,并运用皮层-皮层下电刺激技术监测语言区、运动区和皮层下重要神经传导束,在保护功能前提下尽可能切除病灶。术后评价肿瘤切除程度和神经功能。结果:5例语言区胶质瘤和30例病变毗邻运动皮层胶质瘤患者术前功能磁共振成功定位功能区,通过弥散张量成像3例语言区胶质瘤和42例胶质瘤患者分别重建出弓状束和锥体束。术中电刺激语言区和运动区检出率分比为%和92.7%;92.7%的运动区肿瘤患者可通过皮层体感诱发电位技术定位中央沟。术中神经导航对手术具有指导作用。肿瘤影像全切率86.7%,术后功能保留率91.7%。结论:运用多模态影像技术有助于术前定位脑功能区,功能神经导航有助于术前规划、术中引导病灶切除,但需注意影像漂移。术中电生理监测技术是定位和保护脑功能结构的主要手段。

6成人高级别脑胶质瘤术后替莫唑胺联合依托泊苷治疗的临床运用与观察

夏东彦,张青,马骏,乔冠群,李英斌

基金项目:南京市科技计划基金资助项目()

作者单位:211南京,南京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夏东彦,张青);南京医院神经外科(马骏,乔冠群,李英斌)

通讯作者:李英斌

目的:比较替莫唑胺联合依托泊苷与单用替莫唑胺在成人高级别脑胶质瘤术后综合治疗中的疗效差异。方法:42例成人高级别脑胶质瘤患者行手术切除病灶,术后随机分为两组,单药组(单用替莫唑胺)和联合治疗组(替莫唑胺联合依托泊苷)。比较两组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及不良反应。结果:单药组和联合治疗组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分别为17.5周和24.4周,6个月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31.8%和45.0%。联合治疗组的无进展生存期和6个月无进展生存率均要明显高于单药组(均P<0.05)。同时,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无显著差异。结论:在成人高级别脑胶质瘤术后综合治疗中,替莫唑胺联合依托泊苷的化疗疗效要优于单用替莫唑胺治疗,该方案值得临床推广。论著

7再程序化脂肪干细胞移植治疗大鼠脊髓损伤的机制

唐琳俊,葛林波,吴卫军,钱腾达,王希,张开鑫,李立新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铜陵市卫计委科研项目[]25;金坛市科技计划项目(JT059)

作者单位:医院神经外科(唐琳俊,葛林波,吴卫军);南京医院神经外科(王希,张开鑫,李立新);医院神经外科(钱腾达)

通讯作者:李立新

目的:制备再程序化脂肪干细胞(ADSCs),并在体研究再程序化ADSCs移植入大鼠脊髓损伤模型后促进损伤脊髓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和机制。方法:体外培养、纯化和鉴定大鼠ADSCs,并利用慢病毒包装神经元生成素2(Ngn2)基因转染ADSCs制备再程序化干细胞。体内实验将48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成3组:SCI对照(A)组、单纯ADSCs移植(B)组和Ngn2-ADSCs移植(C)组。采用BBB评分评价大鼠运动功能,并通过HE染色、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等方法检测脊髓组织学改变和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进而观察实验动物脊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Ngn2-ADSCs移植组在运动功能评分、胶质瘢痕的形成、脊髓损伤后病理变化和分泌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VEGF蛋白含量明显优于其他组。结论:Ngn2-ADSCs移植后能有效地存活,并分化为神经细胞,抑制胶质瘢痕形成,减小脊髓损伤空洞,增加BDNF和VEGF表达,最终促进SCI大鼠的运动功能恢复,较单纯应用ADSCs能更好地促进SCI修复。

8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降钙素原等炎性标志物的诊断价值

郝京京,武元星,王强

基金项目:年度首都医科大学基础临床科研合作课题(13JL24)

作者单位:015北京,首都医科医院重症医学科(郝京京);首都医科医院重症医学科(武元星,王强)

通讯作者:王强

目的:研究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以及脑脊液和血清炎性标志物在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例神经外科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颅内感染患者70例,非颅内感染患者例。分析颅内感染组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如:性别、年龄、肿瘤位置、手术时间、有无输血、有无外引流;归纳所有患者的脑脊液和血清炎性标志物,如:白细胞计数、乳酸水平、降钙素原水平以及脑脊液糖等指标,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神经外科术后保留外引流是颅内感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感染组与非感染组脑脊液白细胞计数、脑脊液乳酸、血清乳酸、脑脊液糖含量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于鉴别神经外科术后是否出现颅内感染具有指导意义;血清及脑脊液降钙素原水平在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中,脑脊液糖含量的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最高,分别为96.4%和75.7%。结论:脑脊液乳酸、血清乳酸、脑脊液白细胞计数、脑脊液糖含量在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的诊断中均有意义;未发现血清及脑脊液降钙素原水平对颅内感染有明显的诊断价值。

9头皮脑电图在功能性大脑半球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

丰倩,周文静,刘一鸥,孙朝晖

基金项目:清华大学自主科研计划课题(THZ)

作者单位:040北京,医院癫痫中心

通讯作者:周文静

目的:探讨头皮脑电图(EEG)在功能性大脑半球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药物难治性癫痫行功能性大脑半球切除术的患者,分析病因与术后转归相关性,着重分析术前头皮EEG背景活动、间歇期放电、发作起始及术后EEG特征。结果:8例患者以获得性病因为主。术前头皮EEG背景活动多表现为慢波增多,患侧显著;发作间歇期双侧半球呈现多脑区放电特征;发作起始EEG改变多为弥漫性改变;术后复查EEG,1个月内以双侧放电居多,半年以上复查以患侧放电居多。结论:头皮EEG作为一种简便易行的检查手段,在功能性大脑半球切除术术前评估、术后随访中起到重要作用。

10以癫痫为首发症状的颞叶海绵状血管畸形的手术治疗方式

金鑫,谭家亮,闫学强,杨湘安,吴杰,朱丹

作者单位:广州,广东三九医院神经外科

通讯作者:朱丹

目的:探讨以癫痫为首发症状的颞叶及颞叶内侧海绵状血管畸形的手术治疗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广东三九医院~年手术治疗的49例以癫痫为首发症状的颞叶及颞叶内侧海绵状血管畸形患者,其中全面性强直-阵挛性发作26例,复杂部分性发作23例,20例行单纯病灶切除(A组),29例根据术中脑电监测结果,病灶及颞叶及/或内侧结构癫痫灶扩大切除术(B组)。结果:采用Engel效果分级,A组中Ⅰ级为70%,Ⅱ级为20%,Ⅲ级10%;病理检查均为海绵状血管畸形。B组中Ⅰ级89.66%,Ⅱ级6.9%,Ⅲ级3.44%;病理检查为海绵状血管畸形,其中25例包括海马硬化,3例皮质发育不良。术中及术后均无明显并发症及死亡患者。结论:对以癫痫为首发症状的颞叶海绵状血管畸形患者,通过积极的手术治疗可有效控制癫痫发作。结合术前及术中脑电结果,采用选择性扩大切除癫痫灶,对控制癫痫更为有效。颞叶及颞叶内侧海绵状血管畸形患者可能存在双重病理改变。

11显微外科治疗前交通动脉瘤手术入路的选择及疗效分析

宋凤磊,马琳,王世波,赵阳,王利刚

作者单位:070医院神经外科(宋凤磊,赵阳,王利刚),功能科(马琳);医院神经外科(王世波)

通讯作者:王世波

目的:探讨显微外科标准翼点入路、纵裂入路和翼点纵裂联合入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的疗效,以及显微手术入路选择的原则。方法:回顾性分析年1月~年6月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78例前交通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手术效果,术前均行头颅CTA或DSA检查确诊。疾病早期显微手术经翼点入路夹闭动脉瘤39例,经纵裂入路34例,联合入路5例。结果:根据患者出院后6个月时的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评估手术疗效,经翼点入路手术的患者中预后良好者29例,经纵裂入路患者中预后良好者25例,联合入路的5例患者均预后良好。结论:早期显微手术经翼点入路、经纵裂入路及联合入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均有效且预后良好。根据不同的动脉瘤瘤体指向,合理地选择手术入路是手术成功的基础。

12微血管减压术治疗椎动脉相关性面肌痉挛的疗效分析

王强,周强,夏锡伟,贾耿,唐科,周鹏,陆军松,杨伊林

作者单位:常州,医院神经外科

通讯作者:周强

目的:分析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椎动脉(VA)相关性面肌痉挛的效果及延迟治愈发生情况,同时探讨椎动脉相关性面肌痉挛的手术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90例面肌痉挛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责任血管的差别分为小血管组和椎动脉相关组,并随访术后疗效及延迟治愈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有效率无明显差异,椎动脉相关组延迟治愈率明显高于小血管组。结论:微血管减压术治疗椎动脉相关性面肌痉挛疗效良好,评估椎动脉相关性面肌痉挛患者术后疗效时应考虑到延迟治愈现象,并适当延长疗效评估的时间。

医院神经外科孙洪涛教授:椎动脉相关面肌痉挛因其手术难度大、风险高,一直是MVD领域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与非椎动脉相关比较,安全性疗效如何?并发症几率如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31例椎动脉相关面肌痉挛患者手术资料,并设对照组,进行疗效分析,同时探讨椎动脉相关面肌痉挛的手术策略,有较强的临床指导意义。

责任血管为椎动脉直接压迫者,较为少见,大多为间接压迫,故手术过程中在对椎动脉进行减压后,务必对面神经REZ区进行充分探查。减压不充分、遗漏其深部的较易忽略的细小血管,往往是造成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无论是直接压迫还是间接压迫,解除椎动脉对面神经REZ区的机械压迫,是手术的必要步骤,但传统手术方法很难将椎动脉进行充分推离并获得满意疗效。目前应用较多的改进方法有:缝合悬吊、医用胶黏附悬吊、垫棉或人工硬脑膜等包裹悬吊以及多点垫离等。本研究采用联合减压法(多点垫离)及医用胶黏附悬吊法,减压充分,疗效确切,同时详细介绍了具体的应用体会,临床指导性较强。但术中使用医用胶也面临一定风险:一是使用量很难精准把控;再则如果误粘重要解剖结构或手术器械,都是术者可能面对的尴尬后果。

需要指出的是,随着影像学的发展,近年来对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的认识不断深入。甚至有学者将其视为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椎动脉相关面肌痉挛,有相当大比例是由于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引起。其血流动力学、病理改变等均有其特殊性,减压区血管僵硬、弹性差,也是术中需要警惕的风险因素。此类患者术后的脑血管卒中作为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亦需考虑。

13伴有脑肿胀的大脑梗死恶化原因研究

黄永凯,包正军,韩德清,颜青,颜勇,刘宇超,郑维

作者单位:医院医院脑血管病中心

通讯作者:包正军

目的:探讨伴有脑肿胀的大脑梗死患者病情恶化的有关危险因素。方法:纳入伴有脑肿胀的大脑中动脉闭塞病情恶化患者和同期大脑中动脉闭塞但是无病情恶化患者,比较入院24h内常用监测指标(血糖、血压、GCS评分)、颈部血管彩超、头部DWl、头部CT、脑血管造影(MRA、DSA)。采用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方法筛选危险因素。结果:纳入伴有脑肿胀的大脑中动脉闭塞病情恶化33例患者和同期32例大脑中动脉闭塞但是无病情恶化患者,最终进入logistic回归模型的病情恶化危险因素有4个,分别是:高血糖(OR2.50;P=0.),DWI截断值>ml(OR6.98;P=0.),头部CT示低密度影>50%MCA供血区且累及基底节、丘脑(OR2.49;P=0.),血管造影(MRA、DSA)示受累血管超过MCA(OR22.84;P=0.)。结论:〖HTSS〗有脑肿胀的大脑梗死患者病情恶化存在4个有关危险因素:高血糖,DWI截断值>ml,头部CT示低密度影>50%MCA供血区且累及基底节、丘脑,血管造影(MRA、DSA)示受累血管超过MCA,并且血管造影(MRA、DSA)示受累血管超过MCA在4个预测病情恶化因素中起最重要的作用。临床研究

14轻中度颅脑损伤后凝血功能变化与手术预测的关系

张梨,袁贤瑞

作者单位:408医院神经外科(张梨,袁贤瑞);医院神经外科(张梨)

通讯作者:袁贤瑞

目的:探讨轻中度颅脑损伤(TBI)后凝血功能变化与手术预测之间的关系。方法:年10月~年9月在我院治疗的55例轻中度TBI患者,根据住院期间是否需要开颅手术分为手术组(8例)和非手术组(47例)。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国际标准化比值(INR)、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之间的差异。结果:手术组患者凝血功能明显低于非手术组,其中APTT、FDP和D二聚体明显低于非手术组(P0.05~0.01);而两组血小板计数、INR和纤维蛋白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轻中度TBI患者凝血功能障碍和异常纤维蛋白原溶解与手术预测相关;临床应将其用于预测TBI患者的手术需要及预后。

颅脑损伤;凝血功能;预后

15大脑半球炎性肌纤维母细胞肉瘤1例并文献复习

郑洪彩,李翀,卜博

作者单位:853北京,医院神经外科(郑洪彩,李翀,卜博);医院神经外科(郑洪彩)

通讯作者:卜博

目的:探讨大脑半球炎性肌纤维母细胞肉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大脑半球炎性肌纤维母细胞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因头痛、头晕、走路不稳5d入院;术前MRI示:顶叶大脑镰旁的占位性病变;行开颅手术完整切除肿瘤。结果:术后常规病理检查诊断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肉瘤,手术后患者临床症状消失。术后2个月复查未见复发。结论:颅内炎性肌纤维母细胞肉瘤临床极为罕见,缺乏典型症状体征和影像学表现,极易误诊为其他疾病;诊断需待病理检查结果;最佳治疗方案为手术完整切除肿瘤。

16定向软通道治疗基底节区自发性脑出血的研究

余坚,季海明,封林森,段晓春

作者单位:医院神经外

目的:探讨应用定向软通道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方法:对35例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施行定向软通道技术清除血肿,并结合术后CT片上的残留血肿量进行尿激酶灌注溶凝治疗。结果:35例患者中死亡1例,存活34例,其中意识清醒32例,植物生存2例。近期疗效评定,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优良者23例;远期疗效评定,ADLⅠ~Ⅲ级者26例。结论:定向软通道技术定位精确、操作简便、安全、损伤小,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良好。

17颈内动脉C6段血泡样动脉瘤手术治疗1例并文献复习

武永康,陶存山,程诚,王鸿生,齐文涛,彭爱军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神经外科

通讯作者:陶存山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的治疗策略。方法:总结分析1例颈内动脉C6段血泡样动脉瘤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复习进行探讨。结果:本例患者颈内动脉C6段血泡样动脉瘤的手术效果良好。文献报道血泡样动脉瘤治疗的总体致残率为17%,而死亡率为15%。结论:对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手术治疗之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评估和准备,以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

18CT辅助下立体定向穿刺引流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的疗效分析

郑虎,张红波,袁辉胜,穆林森

基金项目:广东省公益研究与能力建设专项基金(A)

作者单位:武汉,医院,湖北中医院,湖北省脑科中心神经外科(郑虎,张红波,袁辉胜);广州市医院神经外科(穆林森)

通讯作者:张红波

目的:探讨CT辅助下立体定向穿刺引流术治疗老年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疗效及其并发症。方法:将发病24h内的80例老年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分为穿刺引流术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分别采用CT辅助下立体定向穿刺引流术和药物保守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治疗时间、并发症、治疗后的神经功能恢复,以及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评分。结果:引流术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2.5%,对照组则为32.5%。引流术组的住院时间(17.6d)、最终NIHSS评分(3.28分)和总有效率(92.5%)均明显优于对照组(24.6d,4.00分和77.5%)。结论:CT辅助下立体定向穿刺引流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创伤小,可以明显减少各种并发症,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减少花费。与保守治疗相比,能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早期恢复。

19重型颅脑损伤急性脑膨出术中死亡1例并相关文献复习

张宁,杨华堂

作者单位:医院神经外二科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术中急性脑膨出的原因及防治对策。方法:分析1例典型的重型颅脑损伤术中急性脑膨出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关于术中急性脑膨出形成原因及防治的文献。结果:本例患者开颅术中发生急性脑膨出,在术中死亡。结论:迟发性颅内血肿、弥漫性脑肿胀及大面积脑梗死是术中形成急性脑膨出的主要原因,术前正确评估及术中采取相应的对策可有效防治急性脑膨出,提高患者的生存率。综述

20

光解笼锁神经递质在神经科学研究中的进展

王丹,杨小枫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脑重大疾病研究院科研促进项目基金(BIBDPXM__000)

作者单位:053北京,医院神经电生理研究室,北京脑重大疾病研究院癫痫研究所

通讯作者:杨小枫

21复发脑胶质母细胞瘤的治疗进展

戴锟,孙晓阳

作者单位:医院神经外科(戴锟);南京医科医院神经外科(孙晓阳)

通讯作者:孙晓阳

22颅骨修补时机和应用材料的研究进展

王玖,郑新瑞,费舟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BAI11B02)

作者单位:732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医院神经外科

通讯作者:费舟

病例报告

23“速发型”颅骨嗜酸性肉芽肿1例并文献复习

骆杨,徐义昌,许兴,赵昌平,钱进,徐英纳,张勇,陶振玉

作者单位:医院神经外科

通讯作者:徐义昌

24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肿瘤恶变1例报告

程健,雷町,张恒

作者单位:641成都,医院神经外科

(敬请







































鐧界櫆椋庢櫄鏈熻兘娌绘剤鍚?
鍖椾含鍝湁娌荤枟鐧界櫆椋庣殑鍖婚櫌



转载请注明:http://www.xbnvw.com/jbby/577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