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动脉瘤是一种潜在的危险疾病,俗称颅内炸弹,认识上的误区会造成治疗结果上巨大差异,轻则延误病情,重则致命。非专业医护人员以及患者和家属都容易存在以下认识上的误区。
误区一:望文生义,以为脑动脉瘤是“肿瘤”。
脑动脉瘤不是“肿瘤”,而是脑血管病。脑动脉瘤的发生,是因为某些原因,导致脑动脉壁薄弱,动脉壁像“吹气球”一样鼓起来。脑动脉瘤血管壁非常菲薄,有时候就像一层纸那么薄,可以想象,在压力很高的动脉血的冲击下,这样的薄弱部分非常容易破裂。脑动脉鼓出的动脉瘤部分,形状像“瘤”,但实质上不是肿瘤,与肿瘤有天壤之别。所以说,脑动脉瘤虽然很危险,但经过治疗后,不会像肿瘤那样需要放疗或化疗。
误区二:“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症状消失了,就没事了。
脑动脉瘤的发现一般很突然,大多数的病人都是因为出血才发现的。这种出血类型很特别,主要位于脑组织的间隙中,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这种不是外伤原因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70-80%是由脑动脉瘤引起的。如果CT检查发现是位于“鞍区”脑池比较多的出血,几乎90%以上都是脑动脉瘤引起的。所以,对于“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人,一定要做脑血管造影的检查,排除脑动脉瘤的可能性,而且要尽可能早地排查。
误区三:介入治疗一定比开颅手术治疗安全。
脑动脉瘤的治疗主要有介入栓塞治疗和开颅手术治疗。有的病人适合于介入治疗,有的病人适合于手术治疗,多数情况下,两者都适合。由于对开颅手术的恐惧感,有的家属一厢情愿地认为,介入治疗那么昂贵,又属于“微创”,一定比手术治疗安全。其实,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很多情况下,开颅手术治疗同样可以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某些情况下比介入治疗还要安全。比如说,如果发生介入栓塞治疗中动脉瘤破裂,相当危险,最后的结果大多数都不理想;而如果开颅手术中发生的术中动脉瘤破裂,绝大多数还有机会补救。当然,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病人都不愿意“开脑壳”,而选择不开颅的介入治疗,这取决于家属的意愿和经济状况。
医院脑外科专家呼吁,对内科门诊、急诊室和影像科等环节发现的疑似有“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人,一定要建议马上住院,认真检查,尽早治疗,谨防耽误病情。患者家属也要避免上述认识上的误区。得了这样的病,也不要有太多的思想负担。脑动脉瘤虽然很危险,但是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医疗设备的不断更新,绝大多数脑动脉瘤病人都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
点击阅读原文,北京白癜风的费用银川治白癜风最好的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