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书于公元的《诸病源候论》,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内容丰富的中医病因证侯专书,主编者是隋代医家巢元方,所以又称《巢氏病源》。巢元方的生平,现已不能看到详细史料记载,只知他于隋代大业年间(~)任太医博士,这对他主编中医学专书是一个有利条件。《诸病源候论》全书分为67门,载论证侯多条,内容涉及医学各科,有不少精辟见解,其中有些外科的论述在当时世界上是处于领先地位的。《诸病源候论》所载外科内容,主要有“金疮病诸候”23论和“腕伤病诸候”9论,另有分述于其他卷内若干种伤外科证侯。其中,特别具有医史意义者有:最早记载了医治肠子外伤的肠吻合术要点,说“金疮(即金属器械导致的创伤)肠断者,……肠两头见者,可速续之,先以针缕如法,连续断肠,便取鸡血涂其际,勿令气泻,即推内之”。对于网膜从腹部伤口脱出者,书中记载了用丝线结扎后予以截除的方法。对于不洁伤口,主张不能缝合封闭,而应让它开放,以利引流和痊愈。对于损伤引起的外出血或内出血,《诸病源候论》指出:“金疮血出不断,其脉大而不止者,三、七日死”;“凡金疮通内,血多内漏,若腹胀满,两胁胀,不能食者死。瘀血在内,脉牢大者生,沉细者死。”所谓内漏,就是损伤后的内出血。书中所述,是依脉象推测出血的后果。对于骨折后遗留在创口内的竹刺与刀片等异物,必须及早清除,否则将引致化脓及伤口长期不愈合。《诸病源候论》正确地写道:“夫金疮,有久不瘥者,脓汁不绝,肌肉不生者,其疮内有破骨断筋、伏血腐肉、缺刃竹刺,久而不出,令疮不愈,喜出青汁,当破出之,疮则愈。”所谓“不瘥”,是说不痊愈。书中还记载说:“箭镞金刃中骨,骨破碎者,须令箭镞出,仍应除碎骨尽,乃傅药,不尔,疮永不合,纵合常疼痛……。”指出如遗留在伤口内的箭头、碎骨等未取出,将妨碍伤口愈合,即使愈合也经常发生疼痛之后遗症。金属器械损伤肌体,若神经损伤一半,血液循环也不充足,以后虽然伤口愈合了,但是受伤部位仍不能活动,并且感觉麻木。“夫金疮始伤之时,半伤其筋,荣卫不通,其疮虽愈合后,乃令痹不仁也。”这是七世纪初,中医学文献所记述人体神经与血管受损伤后,局部出现麻痹合麻木不仁的后遗症。而在其他国家的医学中,德国伏克曼(RichardvonVolkmann)是在公元年才较详细地论述了这种病症,而称之为缺血性肌挛缩。开放性骨折患者,若发生化脓感染而未及时治疗,有可能发生破伤风并发症,《诸病源候论》对此已有详细记载:“其状口急背直,摇头马鸣,腰为发折,须臾大发,气息如绝,汗出如雨,不及时救者皆死。”这个描述相当确切。《诸病源候论》对人体血管受损伤后所形成的动脉瘤,称为“盗血”,描述其症状为:“金疮愈闭后,忽惊肿动起,糜沸跳手,大者如孟,小者如杯,名为盗血,……不肯自消,亦不成脓……,不可妄血前出不可禁止……令人短气,须臾命绝。”指出触摸动脉瘤,能感觉到它的搏动,它不会自行消失,也不会化脓。告诫对动脉瘤不可随便弄破,否则将出血不止,顷刻间引起致命危险。此外,对于泌尿道结石的证侯,《诸病源候论》正确地写道:“石淋者,淋而出石也”、“其状小便茎中痛,尿不能卒出时,自痛引小肠,膀胱里急,砂石从小便道出,甚者,水道塞痛,令闷绝。”从以上所引记述,已可看出,一千三百多年前的《诸病源候论》于伤外科成就的一斑。
白芷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xbnvw.com/jbyf/95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