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7日,《新华每日电讯》、学习强国平台纷纷刊文,介绍厦门将域外人才“活水”引入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的创新举措,将柔性引才、人才培养作为解决医疗资源供需矛盾的“厦门启示”之一。文章摘编如下:
通过与高校合作打造区域医疗中心,厦门市引进域外优质医疗资源,探索出一条极具厦门特色的医疗资源“提质增效”新路子。
足不出户享受上海名医服务
医院通过远程视频门诊的方式接受远在上海的风湿免疫科专家诊疗。图片来源:投资厦门
去年10月22日,坐落于厦门五缘湾片医院迎来“高光时刻”,成为全国首家揭牌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这也标志着近年来厦门打造区域医疗中心工作初步取得成效。
年8月,厦门市政府与复旦大学签订合作共建协议。厦门“出钱”,复旦“出人”,不到天,一所旨在解决厦门医院拔地而起。自年运营至今,该院规范完成了诸多外院转来的肝癌、肾癌、胃肠肿瘤及血管病等专科疑难重症病例的手术和治疗,完成三四级高难手术占比超65%,填补了50多项厦门及福建医疗领域的技术空白。
五缘湾是厦门地价最高的片区之一,在这样的地段修建一所占地6.22医院,需要胆识和魄力。“光是地价就超过百亿元,但我们认为这样的投入是物超所值的。”厦门市政府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除地块投入外,厦门市政府医院提供了“前五年全面运营保障”——政医院前五年的正常运营。
“地方政府只投入,医院日常管理运营,在国内‘市校合作办医’中算是第一例。”医院党委副书记苏成豪说。
深入探索打破医疗资源分配瓶颈
↑3月9日,来自上海的医院血管外科执行主任王利新在厦门接诊来自福州的病患。(新华每日电讯记者颜之宏摄)
“王主任,你看我兄弟这个腿,在省内跑了很多地方都看不好,最后别的医生推荐我们来这里。”3月9日下午,在医院的诊室内,一对从福州专程赶来看病的兄弟向该院血管外科执行主任王利新求助。
名医“动起来”,大幅降低了大病难病患者们的经济负担。除了患者及家属异地就诊的交通、住宿费,医院的大病难病医疗费用都按照厦门当地的标准结算。有业内人士做过横向对比,以腹主动脉瘤手术为例,在厦门做一场手术下来的费用比在上海做要便宜20%左右。
跨地区调配高端医疗资源,受惠的不仅是当地的患者,医院的专家名医。“最直接的就是提升医生对于某种疾病的认知,比如我们在巡回出诊的过程中就发现,长三角和闽南地区的病患分布情况是不尽相同的。”王利新认为,医生的临床经验是通过对某种疾病不断且广泛的诊疗中获得的,医院里固然能碰到来自全国各地不同的病患,但长期扎根到别的地区,能够更加全面且直观地接触到差异化样本,并对当地的医疗学科建设提供有益补充。
↑3月9日,医院血管外科执行主任王利新(图左)正在带教厦门本地医生林越。(新华每日电讯记者颜之宏摄)
同时,优质医疗资源跨地区合理配置,也让本地医务工作者有了更强的获得感。“我们其实跟大病难病患者所面临的挑战一样,过去想跟名医专家学习,要跑到北京上海,现在我们在家门口就能跟着专家学习交流了。”医院住院医师林越拿到了让王利新带教的“入场券”,让他获益匪浅。
“作为医生,最难跟患者说出口的话就是‘医院看一看吧’。过去有很多疑难杂症我们确实没有经验,不敢给人乱下诊断。”林越说,厦门的“市校合作办医”模式,让年轻医生有更多机会师承名医大咖。
除医院、医院等采取“政府出钱、专家运营”模式外,厦门还在融入国家医疗战略、培养自己的科研团队上下功夫。
依托厦门大学的学科基础和资源优势,医院成为其人才培养试验田,通过专设专业技术专项编制、构建医教研三位一体格局等方式,引进52名两院院士及“长江学者”等学科带头人。
厦门市还与四川大学合作,在岛外建立医教研为一体的国家级重症疑难病救治中心,在岛内外医疗资源均衡发展的同时,加大力度培养扶植本土医疗专项人才。
厦门市计划在医学教科研方面也从上海等地引入优质资源。“‘十四五’期间,我们会把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的教育资源带到厦门来,实现厦门优秀医疗人才的%本土化培养。”苏成豪表示,届时,厦门将进一步缩小与大城市在优质医疗资源上的差距。
解决医疗资源供需矛盾的“厦门启示”
医院
将人才培养作为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的最终目标。年,国家发布《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其目的就在于将“活水”引入医疗资源相对薄弱的地区。值得注意的是,厦门在建设区域医疗中心的同时,着力于人才队伍培养的本土化,通过“外地专家本地徒”“医科共建临床院”的方式,进一步将域外医疗资源充分利用。本地医疗人才队伍的培育,才能最终破解地区医疗资源供需矛盾。
背景介绍:
建设全国首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
医院
医院是全国首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之一,依托平台优势,医院还承担了新冠疫情研究、药物临床试验、放射与治疗、细胞治疗等重点攻坚工作。医院不仅引进了医院的学科骨干,还依托福建省、厦门市的各类人才计划引进了一批医学名校博士研究生。同时,医院还派驻了余名专家常驻厦门,包括科室执行主任、学科骨干和博士医疗队等。此外,医院还通过名医工作室和双主任制等柔性引才形式,医院的科研工作、临床医疗等方面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
人物链接:
王利新
王利新,市拔尖人才,上海医院血管外科主任医师。年通过柔性引才方式,来到厦门担任医院血管外科执行主任。在引进到厦门后,王利新不仅将上海高水平的血管外科技术带到了厦门老百姓的家门口,更通过传帮带的方式,培养起了一支以厦门本地医生为主在血管外科领域具备较高水平的医疗团队。尽管王利新的户籍、社保、人事关系等目前仍在上海,但他已参照本地人才入选了厦门市“拔尖人才”,享受相应的优惠待遇。
王立新
目前从医疗层面,从科研层面,我们申报课题,申请一些临床的项目,基医院享受的待遇应该是一样的。申请到“拔尖人才”让我们更好地服务,把临床和科研工作做好。
杨为戈
杨为戈,市拔尖人才,医院乳腺中心副主任、医院普外科副主任医师。年通过柔性引才方式来到厦门,他在国内率先开展非溶脂腔镜保乳手术,并将这一创新技术从上海引入厦门,让患者不出厦门就能享受优质医疗服务。在引进到厦门后,杨为戈不仅带领团队开展各类高难度乳腺、甲状腺疾病手术,同时还主导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计划,医院组建起一支以厦门本地医生为主的甲乳学科领域高水平医疗团队。
杨为戈
柔性引进人才入选本地“拔尖人才”,能够让出门在外、背井离乡的外地人才更有归属感,这是厦门市政府做得非常好的一个地方。我们能更安心地在这边,不论是工作也好,还有生活也好,能够给我们提供更多的便利。
政策链接:
柔性引才
对企业采取“飞地引才”、短期聘用、项目合作等方式引进的柔性人才给予最高50万元奖励,为来厦开展合作的柔性人才提供最高每月00元的租房补贴;厦门市企业在外设立研发机构全职聘用的人才可参照本地人才申报各类重大人才工程,入选者给予最高万元补贴,帮助企业引进人才、用好人才。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点击这里,阅读原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