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1月13日-11月15日,全国食管疾病学术大会暨浙江国际超声内镜学术大会、暨第四届“西湖论镜”消化内镜新技术4E论坛、暨第五届浙大一院肝胆胰疾病ERCP诊治西湖学术论坛学术会议在浙江宾馆召开,子敬(医院潘新智)受浙江大医院消化内科陈洪潭主任邀请,荣幸参会,记录下部分“EUS在腹部血管疾病诊疗中的应用”相关内容,现归纳总结分享如下:
一、内镜超声引导下血管介入治疗——浙江大医院消化内科陈洪潭教授。
常规的血管介入治疗是在放射线DSA下进行,其实内镜超声引导下的介入治疗方法也会获得很好的效果,有时甚至可以弥补常规DSA的不足。
下面汇报一例脾动脉瘤内镜超声引导下血管介入治疗:患者为老年女性,肝硬化失代偿期,腹部增强CT发现直径2.5cm脾动脉瘤,DSA下介入治疗并没有达到完全闭塞。下图左上角是脾动脉瘤和EUS介导下栓塞过程的展示。
EUS图上这些点状强回声是先前DSA下置入的弹簧圈切面表现,旋转镜身可发现动脉瘤还是有比较大的瘤腔,直径约2.0cm;这是脾动脉破口进入瘤腔的高速血流信号。
先用内镜超声谐波造影精准探测到这个葫芦口状的动脉瘤入口,准备在这里做治疗。
因为该患者同时有胃底静脉曲张,所以我们必须要把穿刺径路上的曲张静脉阻断掉,不然我们在栓塞过程中胃底曲张静脉也会破裂出血;这个胃底静脉曲张血管是蜂窝状的,我们准备用一根弹簧圈+1支组组织胶把它闭塞掉。
这是弹簧圈释放和闭塞的过程。
接下来显示这个脾动脉大的残余瘤腔,在刚才造影所显示出的瘤腔入口处释放了弹簧圈。
现在看到弹簧圈冒出来后,把我们刚才看到瘤颈处占据了。
弹簧圈释放到位后紧接着打了1支组织胶,局部形成高回声团块;复查多普勒显示血流消失的情况。因为内镜超声介入跟DSA下血管介入不一样,介入是通过血管进去,只能在血管腔里面进行盘旋,而EUS针对它的入口点进行栓塞,起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作用,所以我们只用了一根弹簧圈加一支组织胶,就把那个入口处的血流阻断掉了。
做完后我们再看胃底,因为曲张静脉已经闭塞了,所以胃底并没有大出血。
EUS显示瘤腔里血流信号已经消失了,实现了弥补DSA血管介入的不足,避免开腹手术治疗。
二、EUS引导下门静脉压力梯度(PPG)测定——南京大医院吕瑛教授。
肝静脉压力梯度测定(HVPG)是目前测量门静脉压力金标准,但具有间接性,辐射性、体表创伤性等缺点;EUS-PPG是评价门静脉高压严重程度的一种新方法,与肝静脉压力梯度(HVPG)测量门静脉高压意义一致。EUS-PPG无上述缺点。方法:1、EUS于胃体扫查门静脉主干,选择适合的穿刺点,经肝入路穿门静脉主干比较安全和稳妥-测量穿刺深度-穿刺门静脉主干-拔出针芯-肝素化针道(防血栓)-连接传感器-测出门静脉压力**mmHg;2、EUS于扫查下腔静脉-选择适合的穿刺点-测量穿刺深度-穿刺下腔静脉-拔出针芯-肝素化针道-连接传感器-测出下腔静脉压力**mmHg,算出梯度为**mmHg。3、如能熟练掌握线阵EUS检查及FNA技术,EUS-PPG操作成功率%,术中术后无出血、感染、发热、腹痛等级并发症。4、建议用22G穿刺针穿下腔静脉,用19G的穿刺针风险会高一些。
子敬(医院潘新智)-11-14至-03-11整理,杭州会议让子敬印象较深刻是以上红色字体部分。通过本次学习,子敬在思考一个问题:在平常的ESVD序贯治疗前,能否以肝素化针道(防血栓)的22G注射针穿刺并悬在直径大于3mm曲张的胃底或食道静脉内-连接传感器-测出门静脉压力**mmHg来作为判断患者门脉压力和再出血评分的一种方法呢?感谢陈洪潭教授、吕瑛教授协助审稿,语音摘录内容不全,谨供各位老师参考,语音摘录内容可能存在不正确的地方,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声明:以上是子敬(医院潘新智)个人的学习笔记,图片源自授课老师ppt及医会宝app,如有错记、漏记、记录不完整等情况,纯属于本人问题,与授课老师无关。
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