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多发动脉瘤的诊断与治疗策略

颅内多发动脉瘤(MIA)是指2个或2个以上动脉瘤,临床常见。MIA约占颅内动脉瘤的5%~34%,多见于50岁以上的女性,男女比例约为1∶3。由于动脉瘤数量的增加及空间分布的多样性,MIA一直是颅内动脉瘤治疗的难点之一。

MIA出血后应积极、尽早处理责任动脉瘤,预防再次破裂出血,但对于未破裂动脉瘤的治疗目前仍有争议。责任动脉瘤的判定是治疗的关键,MIA责任动脉瘤的正确判断直接决定了患者的短期预后。有以下情况可供参考:

(1)以SAH起病:血管造影发现与CT提示的血液凝聚位置相符合的动脉瘤;如果CT无局灶性血凝块,或者在血凝块分布位置存在多发动脉瘤,则考虑动脉瘤形态最不规则和(或)体积最大的动脉瘤为出血病灶;动脉瘤影像特征中,形态不规则(分叶,子囊形成等)比动脉瘤大小更具预测意义,其中动脉瘤子囊形成为最重要因素;

(2)无出血史的MIA,根据颅神经症状及动脉瘤位置判定责任动脉瘤;

(3)无症状性MIA,根据影像学特点预测出血风险最高的动脉瘤为责任动脉瘤,如动脉瘤形态不规则,或者动脉瘤大小超过5mm。

颅内多发动脉瘤应在诊断全面的基础上,正确判断责任动脉瘤并积极治疗,对于非责任病灶需要综合评估出血风险,采取个体化治疗措施,尽量一期治疗所有动脉瘤,减少再出血风险。手术方式有开颅动脉瘤夹闭术、血管内治疗和两者结合治疗。

病例汇报:老年男性患者,因突发剧烈头痛伴恶心、呕吐6.5小时入院。既往无高血压病史。查体:BP:/94mmHg,恍惚状态,呼唤睁眼,言语不清,刺痛定位。双侧瞳孔直径3mm,对光反射灵敏。颈部抵抗感,四肢肌张力不高,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辅助检查:颅脑CT示蛛网膜下腔出血。CTA示双侧动脉瘤,右侧动脉瘤较大,考虑右侧后交通动脉瘤为出血责任动脉瘤,首先处理该动脉瘤。应行右侧后交通动脉瘤介入栓塞术,视情况行左侧脉络膜前动脉瘤介入栓塞术。

术中三维重建造影见左侧脉络膜前动脉起始部见一动脉瘤,瘤体指向后下,右侧后交通动脉处见一动脉瘤,瘤体指向后下,上有1个子瘤。更换导引导管至右侧颈动脉近颅底段,上两枚微导管达动脉瘤腔。依次上5枚微弹簧圈。造影见动脉瘤填塞致密,颈动脉及后交通动脉显影好。左侧脉络膜前动脉瘤为非责任动脉瘤,可二期处理。术后患者恢复顺利,无认知障碍,无肢体偏瘫等情况。

颅脑CT示蛛网膜下腔出血

颅脑CTA示右侧后交通动脉瘤、左侧脉络膜前动脉瘤

DSA示动脉瘤

动脉瘤栓塞完全,载瘤动脉通畅

CT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诊选择,MRA可作为无出血史病人的检查,但不宜以此直接手术,CTA/3D-CTA在相当病人中可以确定动脉瘤的大小、部位、供血动脉及破裂点,并依此直接手术;DSA尤其3D-DSA对复杂性的动脉瘤的血供情况可清晰提示并指导手术。血管内栓塞治疗和直接开颅夹闭手术各有优点,我们主张急性期脑肿胀病人应首先尝试行急诊介入治疗,但血管痉挛明显的病人应果断早期手术,其中多发性动脉瘤的重点是判断责任动脉瘤。









































白癜风用什么药最好
关于北京白癜风的治疗哪里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xbnvw.com/jbzl/401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