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篇文献,有一些感悟,人家原文最后结论是这样的:“TheresultsofCADISSprovideevidencesuggestingthatDAsmayhavebenignprognosisandthereforemedicaltreatmentshouldbeconsidered”,相当于是一个惊叹号,就是说,这个病药物治疗就行了,但是,我还是加上一个问号吧,我们应该怎么看待这样的文章和这种疾病呢?
我尝试分几部分尽量以自己的理解说清楚这个问题吧。
1.来看看原文
这是刚刚发表在Neurology的一篇文章,感谢国内的医生在很短时间翻译了摘要带给大家。
这也是一个著名临床研究的亚组分析,这个研究叫CADISS,是关于颈部动脉夹层唯一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旨在证实对于这种疾病,抗凝还是抗血小板聚集,哪一个更好,发表在年的LancetNeurology,都是大牌杂志啊,必须得仰望!
那么这两篇文章告诉我们什么呢?总结下来两句话,1.颈部动脉夹层抗凝意义不大,抗血小板就很好,2.颈动脉夹层动脉瘤是良性病变,药物治疗很好(国内译者加注,没必要手术或介入治疗),既然定论,为何我非要加一个问号?仔细看一下原文:
入组时有24个DA,3个月随访,其中12个消失了,但又增加了24个,变成36个,好在不管抗凝还是抗血小板,临床结局都很好。
2.来看看颈动脉夹层动脉瘤
颈动脉夹层为什么会造成动脉瘤?其实两种类型
其区别在于外弹力层是否完整,所以一个呈现顺血流方向的动脉瘤,另一个则是浑圆的突出。当然这个疾病也是多种多样的,并非都是单纯如图示一般。
会有什么危害呢?一是栓塞导致的缺血性卒中,很多病史很长的病例都有明显的动脉瘤内血栓。
二是局部压迫症状,几乎我见到的病例都是这样的症状,有的严重到声音嘶哑,影响呼吸。
3.如何看待这篇文献和这个疾病
CADISS发表之初,很多医生问我的看法,我是有一些疑问的,对于颈动脉夹层,我们还是习惯应用抗凝,可能源于这些病例的长期随访,一般在发病早期开始抗凝的病人,似乎血管再通的几率非常高,但双抗好像没有这么有效,尽管对预防卒中可能已经足够,但如果没有增加出血风险的前提下,血管再通不是更好吗?毕竟我们并不能确定长期的动脉闭塞是否会导致晚期卒中发生,但可惜的是,CADISS研究没有涉及血管再通的影像学评价,随访时间也只有3个月,还是缺乏一些说服力的。
而对于夹层动脉瘤的这一个研究,个人认为,也有一些缺陷。
随访时间还是不足的,尤其对于"良性病变",如果你长了一个良性肿瘤,是不是可以通过3个月的影像随访和1年的临床随访,就得出结论药物治疗就一定足够了呢?
没有细分夹层动脉瘤的类型,只是将其粗放的归为单一的疾病,其实相对这篇文章的结论,我们临床大夫可能更关心什么样的动脉瘤增大了?什么样的消失了?否则当你面对不同的夹层动脉瘤病人,你该如何预测和选择呢?
4.颈动脉夹层动脉瘤到底怎么对待?
仅仅说说个人观点,还是要建立在详细的评价基础上,权衡利弊个体化治疗,总体态度应该趋于保守,但少数病例需要积极处理。
哪些评价呢?建议高分辨率核磁管壁成像和超声,明确血栓负荷和动脉壁的结构。建议灌注检查明确是否存在灌注缺损区域。
什么叫总体态度保守呢?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包括是否具有相关症状,是否可能破裂,以后栓塞的几率大小,随访观察的变化,手术或介入治疗的风险等,比如这一个孩子,5岁女孩,无症状发现动脉瘤,如果手术,部位过高不易操作,如果介入,这么小的孩子放置覆膜支架很不合适,或者闭塞右侧依靠左侧代偿?不做又会怎么样呢?所以不如观察几年看一看,这是可以借鉴这篇文章的结论的。
何为少数病例积极处理?对于有局部压迫症状,或者观察多年进行性增大,或血栓负荷较大,或动脉严重迂曲,同时手术风险可控的,还是应该尝试手术治疗,比如这一个病人:
介入治疗也不是不可以,但需要考虑两个问题,一是动脉路径是否迂曲,如果严重迂曲,可能带来更多的风险,二是动脉瘤闭塞后是否会因为血栓形成导致增大,加重压迫症状,这样两种情况我们以前都遇到过,结局确实不好,看看外院这个尝试支架治疗的病人,术后反复发热,进行性消瘦,应该不是最好的治疗选择。
表述完自己的观点,相信有人支持有人反对,这很正常,毕竟每个人的视角是不同的,但对于这篇文章,确实还有一些想说的看法。
首先,现在我们都是推崇循证医学,究其根本就是希望忽略个人的差异发现疾病自身的整体特点,这是对的,但对于外科或介入这样的操作性工作呢?可能需要一分为二的去看,只是沉迷于医生个人的经验而忽略他人的观点只能越走越窄,但如果一味忽略医生个人的技能,最终结论肯定是所有的疾病都要药物治疗,颈动脉支架的研究如此,急诊取栓亦如此,所以还是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外科手段与药物治疗的对照研究,毕竟外科医生的技术差异远远大于药物治疗的差异。
另外,我们现在的很多临床研究,已经把每一个鲜活的病例变成了乏味的数字,比如这一篇文章,都是数字的计算和推理,没有对疾病深入的分析,这不是临床研究的精髓,医生应该高于数据管理员或统计人员,我们的对象是病人和疾病,而不是数字,相信谁也不会找只会计算的医生来决策如何治疗吧?现在的医生培养有时候会落入这样的误区,要会做实验和试验,才能有产出,看病呢?似乎总是放在后面来说,就像是一些著名的快餐加盟店,已经变成了房地产生意和广告业,而不再是饮食行业。我们的临床研究必须要回归临床需求和实际,才能真正解决问题。而作为医生,权衡利弊是最重要的要求。
第三,新的时代要回归病人为本的研究,也就是个体化治疗或精准医学基础上的临床研究,什么是精准医学,说白了就是不要把病人当作万千数字中的一个,也不要把一个疾病看作完全相同的一类,不再把所有的夹层动脉瘤看作一类,而是通过各种评价分组对待,也许就能够获得更接地气的结论。一样是饭店,当你富裕了,肯定需要的是有内涵的精品饭店,而非全球一样的快餐店。
最后,现在的社会发展越来越快,连知识都是快餐了,好处在于我们可以快速获得大量知识,扩展了面,但如果满足于此,就失去了深度,就像这篇文章,结尾明确提到个别病例可能需要进一步处理,可惜我们的医生加了一句译者注(没有必要采用介入或外科手术治疗),可能只看了摘要吧。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