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体瘤临床上较为罕见,属于外科疑难重症,与神经、颈动脉关系密切,手术风险高:神经损伤发生率高达20%~40%,血管损伤发生率25%~50%,脑卒中发生率5%~6%。年5月9~11日,在北京举办的协和血管医学大会()暨中国血管和腔内血管论坛(17thVEC)上,来自中医院的顾光超医师分享了1例颈动脉体瘤杂交手术治疗经验。
病例分析
病史资料(男性,44岁)主诉:发现右颈部肿物12年,声音嘶哑1年。
现病史:年发现右颈部肿物,大小约4.5×3.0cm,定期复查未见明显变化。年出现声音嘶哑,外院喉镜示右侧声带麻痹。为进一步诊治收入院。
体格检查:右侧颈部可触及肿物,大小约6×3cm,质韧,活动度差,未触及明显传导性搏动;声音嘶哑,伸舌右偏。
术前造影:右颈总动脉分叉处明显强化占位,大小约6.1×3.7×3.8cm,包绕颈总动脉远段、颈内外动脉近段,局部管腔变窄,右颈内动脉与颈外动脉夹角略大。考虑颈动脉体肿物、神经源性肿瘤、颈动脉体瘤,恶性不能除外;右肺上叶结节,大小约为11×8.9mm,建议行胸部增强CT进一步检查。
初步诊疗入院诊断:右颈部占位:颈动脉体瘤(CBT)?神经鞘瘤?右侧声带麻痹;右肺部结节。
手术方案:PET-CT未见明确转移灶,下一步计划手术切除颈动脉体瘤。
手术过程手术过程(一):解剖肿瘤
手术过程(二):游离颈总动脉
手术过程(三):肿瘤完全包绕颈内静脉、迷走神经、舌下神经,予以切除,结扎颈外动脉
手术过程(四):暴露肿瘤后,右侧颈内动脉植入2枚GOREVBHW支架
手术过程(五):沿颈内动脉切除肿瘤
手术过程(六):完全切除肿瘤
术后结果术后恢复:术中出血约ml,输红细胞2U、血浆ml;术后返回ICU,1日后返回普通病房,5日后恢复出院。
术后病理:(右颈动脉肿物、右颈静脉内肿物)符合副神经节瘤伴退变,部分在脂肪组织内浸润生长;(右颈动脉根部肿物)甲状腺组织呈结节性甲状腺肿改变;淋巴结显慢性炎(右颈部0/7),周围脂肪组织内可见少许副神经节瘤组织,累及1个淋巴结被膜;免疫组化结果:Melan-A(﹣),AE1/AE3(﹣),CgA(﹢),Ki-67(index10%),S-(﹢),α-inhibin(﹣)。
总结
颈动脉体瘤属一种化学感受组织瘤,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后面的动脉外膜层内。B超、CT可见颈动脉分叉处密度增高阴影,数字减影动脉造影可使动脉显影,如瘤体有较大分支供血,肿块可显影。偶有区域淋巴结或远处转移,应注意与颈动脉瘤、淋巴瘤、神经纤维瘤等相鉴别。
在手术干预方面,术前放置颈内动脉支架可加固颈内动脉血管壁,减少颈内动脉损伤。颈内动脉支架两端为血管壁薄弱区,需超过肿瘤上下极范围。对于复杂CBT(体积大、血管神经侵犯重等),颈内动脉支架可减少血管损伤发生率,避免血管重建,减少脑卒中发生。若植入覆膜支架,即使术中颈内动脉有损伤,也无需重建,减少脑卒中发生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