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动脉瘤,埋藏在颅内的“不定时炸弹”
据《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全球疾病负担工作组估算卒中终生风险:全球为24.9%,中国为39.3%,位居全球首位。中国已成为卒中终生风险最高和疾病负担最重的国家,在我国每5位死亡者中至少有1人死于卒中。
在所有脑卒中病例中,颅内动脉瘤破裂导致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死亡率和致残率最高:首次破裂出血的死亡率为在40%左右,而再次破裂出血的死亡率高达50%~70%。它确实是埋藏在颅内的“不定时炸弹”,是引起脑卒中的第三位常见原因,仅次于脑梗死和高血压脑出血。
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动脉血管由于先天异常或后天损伤等导致局部的血管壁损害,在血流动力学负荷等因素作用下,逐渐扩张形成的异常膨出。
颅内动脉瘤及其破裂
筛查动脉瘤,预防脑卒中
颅内动脉瘤未破裂时,一般不会引起任何临床症状,少数出现头痛、眼睑下垂等症状,因此很多患者是在颅内动脉医院就诊。面对破裂后的高致残致死率,早期筛查至关重要。
DSA是诊断“金标准”,但其有创操作、费用高昂,不能成为主要的筛查手段。
MRA检查时间久,空间分辨率低,是筛查的补充手段。
CTA因无创操作、检查迅速便捷、可显示血管的空间立体结构及周边关系等特点,成为目前主要的筛查手段,但也存在着数据量大、医生阅片负荷大、不同医生医生诊断一致性差等问题。
动脉瘤影像筛查手段
AI+CTA,助力颅内动脉瘤早发现、早干预、早诊疗
以人工智能为核心技术的智能医学是当今医学发展的重要方向,面对颅内动脉瘤筛查存在的诸多问题,能否运用AI技术来提高动脉瘤识别的准确性、一致性,降低误诊漏诊率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
由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导,神经介入中心、神经疾病人工智能研究中心共同协作执行,医院王拥军教授、李佑祥教授及刘亚欧教授联合发起,开发出基于CTA的BioMind颅内动脉瘤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可将动脉瘤导致的脑血管意外事件有效扼杀在摇篮里,助力健康中国建设,从而为基层百姓带来更多健康福祉。
那么该系统具备哪些功能,拥有哪些独创性,是否能够真正解决临床痛点?
为了验证该系统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我们将在“中国卒中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暨天坛国际脑血管病会议”上组织“动脉瘤AI挑战赛”,特邀您线上观看,见证医疗AI最新研发成果。
指导单位
中国卒中学会
主办单位
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
BioMind
发布时间地点
10月11日周日9:00-11:00
天坛会第7直播间
活动流程
开场致辞
发布仪式
动脉瘤AI挑战赛
报告1:动脉瘤AI应用的临床意义
报告2:动脉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
公布比赛结果
媒体发布会(媒体出席)
观看渠道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