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弹专家的医路情怀

拆弹专家”的医路情怀

——记华中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

主任医师潘友民

文/宋丽华郑智蔡敏

有一种病被称为人体内的“炸弹”,其致死的时间以分钟计算,它就是主动脉夹层。近年来,随着国人高血压发病率的急剧升高,主动脉夹层也呈现井喷发展。用“命悬一线”这个词来描述主动脉夹层的凶险毫不夸张!主动脉夹层以‘发病急、进展快、后果恶’为典型特征。一直以来,都被医学界公认为是极具挑战性的临床急症。据相关资料显示,如不能及时准确诊治,患者发病48小时内病死率以每小时增加1%的速度增长,一周时病死率可达70%,三个月可高达90%。

而这个炸弹的克星就是心血管外科医生组建的“拆弹部队”。华中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主任医医院心血管外科“拆弹部队”中的“拆弹专家”,今日让我们走进“拆弹专家”的生活,看看“拆弹专家”的医路情怀。

拆弹险情不容丝毫闪失

现在是凌晨3点,正当人们还在梦乡的时候,华中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主医院电话,一例主动脉夹层医院进行抢救。医院,值班医生已经初步处理完病人,安排术前准备,准备急诊手术。由于手术时间有时候可长6、7小时,他不敢喝水,担心手术中要上厕所。虽然是凌晨3点就上班了,但中午午休是不指望了,简单吃个午饭,除了这个急诊手术外,接着还要做当天平诊安排的手术,一直到晚上8点,从手术室赶回病房看完病人回家已经是晚上11点。这是他普通的一个工作日时间表。一年中有多少个日日夜夜,为了患者,他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从来没有埋怨过,丝毫没有懈怠过,我们询问是什么力量支持着他,他微笑的回答我们:“是生命的力量。”多么简洁的语言,却让人无比震撼!作为“拆弹专家”,常年负责接诊主动脉夹层病人,由于病人发病时间大部分在半夜,而且病情紧急需要急诊处理,他又被称为“24小时备战的拆弹专家”。

被问及主动脉夹层这个疾病为何如此的凶险而需要急诊手术时,潘友民教授用近乎科普的语言介绍说:“先天性的马凡综合征(四肢细长,俗称‘蜘蛛人’)和高血压是主动脉夹层最常见的原因。20年前,主动脉夹层在临床上比较少见,医院这类手术一年最多时40例,而现在一年超过了例,成了常见病,目前,主动脉夹层由马凡综合征引起的比较少见,不到10%,绝大多数是由高血压引起的,主动脉是人体粗血管,有家用水管那么粗,它也是人体的主血管,其它血管在这个主血管上生发开去,就像长江流域,长江是主流,还有很多支流。人体血管由内向外由第一、第二、第三层组织构成,血压不稳定或过高时,血流会冲破第一层、第二层,撕开第二层和第三层并形成一个假腔,在短时间内,这个假腔内的血液会越来越多,当最后一层组织破裂时,就像长江主干决堤一样,瞬间会要人命,主动脉夹层如果抢救不及时死亡率高达90%。这种病发作起来,不像心梗有胸痛、胸闷等报警信号,它没有任何预兆,就是表现为突然发作的剧烈的胸痛和腹痛,那种痛撕心裂肺!主动脉夹层的发病不受是否有剧烈运动,劳累等因素的影响,在静止的情况下发病更多一些,目前也没有什么办法来预测这种凶险的疾病什么时候发生,发作后多数患者在几分钟内死亡。”由此可见,主动脉夹层疾病是如此的凶险,这也促使“拆弹部队”的步伐更加坚定,刻不容缓。

那么既然这个疾病如此凶险,为什么还需医院往上转而医院进行诊治呢?医院缺乏可以诊断以及治疗主动脉夹层的技术及设备,华中医院心血管外科潘友民教授积极学习主动脉夹层的诊疗技术,并成功掌握了主动脉夹层的一整套完整的诊疗方案,与此同时,华中医院花费万重金打造的杂交手术室,其中就包括价值超千万的心血管造影的C臂X线机,给主动脉夹层的诊疗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为主动脉夹层手术成功率的提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医者仁心大医风范

没有一个疾病像主动脉夹层那样,其致死的时间以分钟计算,是引起猝死的主要原因。同时主动脉疾病是一门新兴学科,受到医学科学发展的限制,仍是世界医学难题,现阶段没有现成的完善的治疗方案可供选择,治疗或不治疗风险都很大,可以说医生在决策过程中面临很多“左右为难”的境地,比如是否选择手术,应考虑到病人术前可能有很多合并症和器官功能不全,而且手术创伤大,术后风险高,手术费用昂贵。再比如手术方式的选择:传统手术方式,技术成熟但手术创伤大、术后风险高;而创新手术方式创伤虽小,但技术要求高,万一失败后果很严重。是保守还是创新?对于医者来说确实是一个困难的抉择。而作为患方在选择治疗方案时也同样存在两难的境界,主要是经济方面的考虑,治疗又怕出现术后并发症,后期经费无法承担,不治疗又不甘心。在这种情况下,潘友民教授指出:“医生需要有洞察患方内心世界的能力,需要了解病人的疾病状态、治疗决心以及各种相关家庭情况(包括家庭关系、经济情况等),同时借助医学知识,让患方了解自己的疾病状态和目前的治疗现状,医患共同根据病情和患方具体情况,理性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案。这就是‘共情治疗法’,它原本属于精神分析和心理咨询范畴,我们借助这一概念应用到心血管危重疾病的治疗。”

他接着解释说:“‘共情治疗法’包括以下几点:首先医生应该是个忠实的听众,你需要了解的不仅仅局限于疾病,还应包括他的家庭关系、经济情况和治疗决心;其次,医生应该是个老师,通过大众化的语言让患方了解疾病状态和目前的治疗现状;第三,医生还应该是个积极的组织者和忠实的支持者,组织患方根据自身情况理性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而不是代替或要求患方选择,同时全力支持患方做出的决定;第四,“共情治疗法”的好效果就是作为医者体会到患方的两难境界,作为患方能体会到医学的“左右为难”,这样医患双方就“共情”了。

几年前,曾有一名66岁主动脉夹层病人入院需要急诊手术,但术前突发消化道大出血误吸导致呼吸功能不好已经上呼吸机了。突发病情变化使得手术风险变得更大,即使成功手术了,术后也可能因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家属选择放弃回家了。但没想到回家当晚病人情况有所好转了,又重新燃起了治疗的希望。潘友民教授得知后主动联系家属,通过“共情治疗法”一方面了解他们的治疗决心,另一方面教他们如何在家观察和处理病人的简单方法,家属表示如果病情稳医院来。于是,与家属共同制定了全套治疗方案。虽然术后过程一波三折,最终病人康复出院,整个住院过程家属非常配合,对治疗效果也很满意。

潘友民教授总结说:主动脉夹层的治疗过程也印证了医学发展的局限性,医学从来就是一门不断完善的科学。“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安慰,总是去帮助”这句话也正说明了医学的本质。

除了潘友民教授提出的“共情治疗法”,他的医者仁心还体现在对病人负责的态度上。“从当医生以来,每次看到病人得不到有效的治疗,我心里就很愧疚。患者费尽千辛万苦找过来,就是信任你,所以医生一定要负起责任,把患者的事当成最重要的事。”潘友民教授认真的说。其次,医生需要耐心的倾听患者的倾诉,要多给患者鼓励,“有时医生的肯定和鼓励会让患者产生很大的信心,有神奇的心理暗示效果。”最后,他倡导医生要“积极工作、快乐工作”,只有积极的心态才能让团队更有凝聚力、战斗力,这样也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走进“拆弹部队”,你会发现不一样的心血管外科医生的世界。

从“拆弹专家”到“拆弹部队”医者大爱尽显人间

主动脉夹层是临床医学上的世界性难题,主动脉手术曾被描述为“医生披星戴月、患者血流成河、家属人财两空”。大血管疾病是一组严重威胁生命的复杂病症,很难自然康复,手术治疗是较佳手段,但由于技术难度大,涉及重要脏器多,并发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一直是棘手的世界性难题,在我国,每年新发主动脉夹层病例约20万,但在这些患者中,绝大多数因为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而死亡。因此,研讨和普及与此病相关的防治知识,已经迫在眉睫。

在主动脉夹层这一问题上,潘友民教授认为:“目前,有一个问题是我们绝对不能忽视的,那就是在诊治主动脉夹层这一疾病方面的多学科协作问题。如果这样一个多学科协作团队建立起来了,就可以担负对主动脉疾病进行前瞻性登记制度,并回顾性随访结果,对诊疗策略的改进有着重大意义。”

同时,他补充说:“主动脉夹层的患者群是十分庞大的。根据国外资料推算,我国每年应该达到80万台的主动脉手术量,即便是考虑我国的经济能力和患者的心理承受程度,我国主动脉手术也应做到每年30万或50万例。但是,我国每年的手术量远远未达到,那么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又是什么呢?细究起来,其实原因非常简单——相对于众多病患来说,大血管医生太过缺乏。”意识到这些问题后,潘友民教授及其团队大力推广普及大血管诊治技术,努力培训大血管外科医师。他接着说:“对于这一问题,我们采用内外联合的办法,在内部积极培养博士生、研究生、进修生,外部就是抓住一切机会,动员我们团队的同事积极参加国际国内相关学术会议、充分进行交流、学习先进技术、分享学术成果。”潘友民教授是行动主义者,在内部,他培养了许多的博士生、硕士生以及进修医生,在外部,他积极参加会议,在年9月13日参加中华医学会第十七次全国心血管大会暨第九届东方心脏病学会议,在会上,潘友民教授无私的分享了个体化开窗策略在主动脉疾病腔内修复术中的应用。在年的中国心脏大会上,潘友民教授分享了以“杂交手术室”为中心的主动脉疾病的个体化治疗的经验,受到广泛肯定。同时,华中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在潘友民教授等的带领下还建立了大血管病的“同济模式”,简单来说,就是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率先建立了“24小时生命通道”大血管治疗模式,为大血管病的诊疗建立了一个全年24小时无休的绿色治疗通道,针对大血管疾病进展快、死亡率高的特点,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做到了上午来就诊,下午就实施手术救治;下午来,晚上手术;晚上来,凌晨手术。同时,根据不同的疾病类型,制定了一整套的治疗流程,分别实施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主动脉置换术及杂交手术等,而且还伴随着每一步的医患沟通全程关怀,被外界誉为大血管疾病诊疗的“同济模式”。今年12月份,潘友民教授还将应邀参加第七届国际心脏病大会并作主动脉夹层专题的英文发言。

潘友民教授表示,如果我们可以建立起一个多学科协作团队,从“拆弹专家”到“拆弹部队”,我们战胜主动脉夹层将指日可待!CSTA

人物简介潘友民,男,主任医师,教授,武汉医院心胸外科副主任,医学博士,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华医学会湖北胸心外科学会委员。从事胸心外科临床工作近30年,对主动脉夹层、主动脉瘤患者开展的介入、外科“杂交”治疗有独特的经验与技术,显著的提高了主动脉夹层的临床治疗效果,被喻为“拆弹专家”。对各种先天性心脏病及后天性心脏瓣膜病、大血管疾病以及冠心病的诊断和外科治疗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对瓣膜疾病患者强调对患者心功能的长期维护以及生活质量的提高为临床治疗目的。近年来对各种肺部、食管、纵隔肿瘤的外科治疗有多年的研究与手术经验,强调对各种肿瘤的以外科治疗为主、多学科综合治疗的先进肿瘤治疗理念。对所有手术后患者实行长期追踪随访并为其提供后继治疗、咨询和导诊。年毕业于同济医科大学医疗系,留在医院从事心胸外科临床工作至今,先后获医学学士学位和外科学硕士学位。~年在医院心外科进修学习,回院后主要从事先天性心脏疾病和心脏瓣膜疾病的临床研究,其中开展的“保留全部瓣结构的二尖瓣置换术”获湖北省科技重点攻关项目资助,该术式极大地维护了瓣膜疾病患者近、远期的心功能,能更有效地改善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医院胸外科进修深造,并获得瑞士洛桑大学医学博士学位,期间主要从事肺癌、肺部肿瘤的临床综合治疗及实验研究。现主持开展的“术中肺动脉灌注化疗治疗肺癌的临床研究”为湖北省中瑞国际交流合作项目。开展并取得非常满意的临床效果的新技术新业务项目有:保留全部瓣结构的二尖瓣置换术的临床研究;不输库血的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的临床研究;术中肺动脉灌注化疗治疗肺癌的临床研究;同种异体人工心瓣膜库的建立与临床应用。另有负责或参与多项国家和省级科研项目,在国、内外重要杂志上发表论文三十多篇,其中SCI收录1篇,国家权威杂志12篇。本文来自《中国科技成果》人物专栏《中国科技成果》致力于科研成果与人物服务







































乌鲁木齐治疗白癜风医院
湖北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xbnvw.com/jbbj/4947.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