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年7月1日,医院郭伟教授团队研究成果-主动脉夹层分型1在《MayoClinicProceedings》杂志(IF:6.94)正式发表。这是医院郭伟教授团队在主动脉外科领域的重要理论创新,也是目医院命名的主动脉夹层分型方法。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Stanford和DeBakey分型2,3这两种经典的分型方法主导着主动脉夹层开放手术或保守治疗决策。随着主动脉腔内技术和腔内器材30余年的发展,B型主动脉夹层的治疗方式已经完成了向腔内治疗演进。在主动脉腔内治疗时代,无论Stanford分型或DeBakey分型已不再适用于指导B型主动脉夹层的腔内治疗。当前需要在Stanford和DeBakey分型基础上,建立一种可以预测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的分型体系。分型体系概述分型体系基于B型主动脉夹层胸段真假腔相对空间位置关系建立。分型中typeB1定义为胸段真腔紧贴脊柱走行,假腔在真腔前外侧下行;typeB2定义为胸段真假腔螺旋或半螺旋伴行;typeB3定义为假腔紧贴脊柱走行,而真腔在假腔前外侧下行(如下图所示)。
胸段真假腔空间位置关系可以反映主动脉夹层的解剖概貌。上图A(typeB1)中胸段真腔紧贴脊柱下行,而假腔在主动脉偏前侧走行,则肋间后动脉少有受累,假腔在下行过程中会遇到腹腔干和肠系膜上动脉起始部位阻力消耗下行势能,导致夹层远侧累及范围相对局限,腹主动脉段破口少。反之,上图C(typeB3)中胸段假腔紧贴脊柱下行,真腔在主动脉偏前侧下行,则多数肋间后动脉受累致假腔供血,假腔在下行过程中不会遭遇腹腔干和肠系膜上动脉起始处阻力,势能消耗相对小,可撕裂至髂股动脉,同时腰动脉受累常见,致腹主动脉段破口广泛。上图B中(typeB2),真假腔螺旋或半螺旋伴行解剖概貌居上述二者之中。以上是分型体系可以预测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后多种不良事件的本质所在。此外,关于起源于假腔的分支动脉与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后主动脉扩张有关的论述,读者可参考医院血管外科团队前期发表的论著4-6。
分型体系预后预测概述
通过以下Kaplan-Meier曲线可以观察到,腔内修复术后免于胸主动脉扩张累积发生率、免于腹主动脉扩张累积发生率和免于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在typeB1、B2和B3三组间均逐渐降低,log-rank趋势检验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复合终点事件包括:持续性内漏、远端SINE、主动脉破裂、二次手术和主动脉相关死亡。另外,多因素Cox回归分析也证实了分型与上述三种不良事件独立相关。
分型潜在临床应用价值
上述研究结果显示,typeB2和B3夹层在腔内修复术后不良事件发生风险较高。因此,对于这两种类型的夹层人群至少要做到严密CTA随访,而typeB1夹层患者可适量降低CTA随访频次。很显然,分型有助于提高B型主动脉夹层随访的个体化水平。在治疗层面上讲,可以对typeB2和B3夹层人群实施更为激进的腔内手术方案,如TEVAR+假腔弹簧圈栓塞、TEVAR+远端破口封堵、TEVAR+假腔供血分支支架桥接等。需要指出的是,未来的研究需要对上述方法进行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估。
此外,有一点在原文中没有提到的,分型在理论上适用于预测开放术后的A型主动脉夹层重塑转归等终点事件发生。期待心脏外科医生对此进行进一步研究。这有望扩大分型适用范围。
分型同步editori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