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假性动脉瘤(splenicarterypseudoaneurysm,SAP)是由外伤、外科手术等导致脾髓内小动脉损伤形成的动脉瘤样病变,局部血管壁破裂形成血肿,直接与血管腔相通,构成极高速的血流循环,血管外膜层或血管周围组织包绕血肿构成假性动脉瘤壁。因瘤壁薄弱,所以最严重的并发症为破裂出血。SPA早期破裂出血致死率甚高,因此,早期诊断及正确治疗十分重要。其并不一定都发生在原发损伤时,一些可较晚发生,时间为伤后数天甚至数周不等,可能是因为原来封闭损伤动脉壁的血栓逐渐溶解,导致其形成。外伤性SAP不稳定,通常会逐渐增大,2/3的病例会破裂致迟发性出血,破裂以成年患者居多,时间多在2周内,但也有几月甚至几年的报道,病死率高达15%。CDFI检查简便易行,无损伤,重复性好,具有其他检查方法所不具备的诊断优势,可作为诊断假性动脉瘤的首选方法。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测定假性动脉瘤大小、范围、搏动,并可进行术前、术后随访检查。一部分病例因形成脾动静脉瘘(splenicarteriovenousfistula,SAVF)而得到暂时缓解;少数成人病例及大多数儿童病例可能因为自发血栓形成等原因而自行缓解。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左上腹痛,特是原来已经缓解的腹痛又形出现,也可无任何症状。
SAVF是一种非常少见的疾病,可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种。常见病因有:动脉瘤破裂(44%)、先天性血管畸形(20%)、医源性损伤脾切除术后(13%)和脾外伤(10%)等。另有一些罕见如真菌感染、恶性淋巴瘤等引起的个案报道。SAVF是受损的脾髓内小动脉与静脉直接连通,或先期形成的假性动脉瘤破裂入邻近脾静脉而形成,或腹部锐性外伤致脾动脉及脾静脉直接连通而形成。因此,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并及时采取治疗措施,可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及时挽救伤者生命。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低流量的患者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明显症状,高流量的患者可出现腹部杂音及震颤,随着时间的进展,可表现出一系列门脉高压症的临床症状与体征,如: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腹水和脾肿大等;主要的病理改变为脾动静脉分流导致门静脉血流量增多、门静脉血动脉化,门静脉压力增高和形成肝外型门脉高压及肝硬化。大量动脉血流经其分流至门静脉系统还可引起肠系膜静脉淤血和小肠缺血,导致腹泻和肠系膜盗血综合征,引起慢性腹痛。SAVF还可致循环血量增多而出现心动过速、左心室扩展和心肌缺血,甚至出现充血性心衰。
鉴于SAP与SAVF可能造成生命威胁,极早诊断与治疗显得尤为重要。但其发病率低,因此,临床医师要有足够的警惕性,对脾外伤非手术治疗后要常规进行随访。SAP的超声表现为非特异性的无回声区,彩色多普勒显示其动脉涡流信号。与SAP比较,SAVF更为少见,但常与其相伴发生,典型的彩色多普勒表现为:1,在瘘里面存在着搏动、极端快速涡流;2,在瘘的远端,相当搏动性的高速静脉血流;3,脾动脉血流容积的增加;4,脾静脉和门静脉血流容积增加,而无肝硬化的表现。由于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具有无创、价廉和方便等优点,是门诊随访的首选方法。
SAP及SAVF的治疗方法有脾切除、动静脉结扎或切除、脾动脉栓塞术等,后者安全、有效,可替代传统手术,并能保留脾脏功能及避免手术的风险。
病例分享:
车祸外伤后左上腹胀痛3天就诊。超声所见:脾形态饱满,大小约X66mm,包膜完整,内见多个不规则无回声区。CDFI、DOPPLER:无回声区内均见丰富血流信号,测得低阻频谱,频谱毛刺频窗消失。脾门静脉增宽,内血流呈动脉频谱Vmax0.59m/s。结合病史考虑:脾挫裂伤,脾假性动脉瘤与脾动静脉瘘形成。
无回声区内检出低阻频谱
脾静脉血流速度增快
常见的脾破裂如下:
外伤史,超声见脾实质内多片不规则低-无回声区。
脾实质内低-无回声区无血流信号
高频探头显示:包膜中断,实质内低-无回声,脾周少许无回声区。
此文旨在了解此风险性疾病的诊断,常见的脾破裂多为裂伤、挫伤、挫裂伤,包膜回声连续或不连续,脾实质和或脾周、腹腔内见无回声--混合回声区,外伤史伴有失血症状。个人经验:结合病史(特别是受伤部位及冲击的大概速度与力量),注意高频探头和CDFI的运用,注意腹腔最低位置的扫查,往往会增强你诊断的信心。
有兴趣者可浏览此链接:脾假性动脉瘤与脾动静脉瘘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