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结合5个典型病例
介绍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诊断要点
动脉瘤样骨囊肿(ABC)是一种病因尚不明确的少见的骨肿瘤样病变,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病变,其中继发性病变中主要有骨巨细胞瘤、软骨母细胞瘤、软骨肉瘤等。
发病年龄多为10~30岁,其中近80%发生在20岁以下。发病部位主要在长骨、脊椎、手等。
该病呈膨胀性溶骨性生长,由充满血液的腔隙组成,血池间有包含骨小梁或纤维组织间隔,并含有破骨样巨细胞。
其病理改变包括多个大小不等的囊状骨破坏,受累骨呈分叶状膨胀变形,常向软组织膨出,边界为壳状的骨膜骨或无钙化的骨膜,其囊腔内含新鲜或陈旧的血液,在影像上常常表现为液液平面。
如以下示意图所示:
图1示意图为发生在椎体的ABC,呈多个囊腔,其内可见液液平面
液液平面是ABC较为典型的特征,在临床工作及文献相关报道中发现ABC大多伴有此征象。
图2液液平面征象,如箭头所示
通过以下病例可以对此征象加深认识。
病例1基本病史:10岁女孩,肱骨近端疼痛。
图3肱骨X线显示肱骨近端膨胀,可见低密度溶骨性改变,其内可见分割,周边可见硬化
图4轴位MRIFS-T2WI显示病灶内呈多房性囊肿,其内可见多发液-液平面征象
病例2基本病史:6岁男孩,轻微外伤后胫骨近端疼痛。
图5胫骨X线显示胫骨近端可见偏心性溶骨性低密度灶
图6轴位FS-T2WI图像显示病灶呈多房性生长,其内可见多发液-液平面
病例3基本病史:10岁女孩,左肘关节疼痛,伴有排球比赛时外伤后肿胀病史。
图7肘关节矢状位T2WI图像显示尺骨近端干骺端膨胀性病变,病变内多发分隔,囊腔内可见液-液平面
病例4基本病史:患者,男,25岁,右足跟负重时疼痛。
图8足跟T2*图像显示病变呈多发囊性改变,其内可见液-液平面,其他序列无法看到液平,考虑为不同出血时期所致
病例5基本病史:17岁男性,摔伤右肩后持续疼痛数天。
图9X线示右肱骨近段低密度病灶,呈膨胀性生长,其内可见分隔
图10轴位强化T1WI图像显示,病灶边缘可见强化,病灶呈多囊状,其内可见多个液-液平面
ABC影像学表现ABC多呈偏心膨胀多房溶骨性骨质破坏,周边可见硬化边,钙化少见,ABC迅速生长时骨质破坏征象。在MRI上边界清晰,呈分叶状,病变周围有低信号环围绕,病变内多发分隔,囊腔内可见液-液平面。
ABC信号特点与囊内血肿时间不同而异急性期,T1WI上呈稍低信号,T2WI上为稍高信号。
出血后数天,脱氧血红蛋白氧化为高铁血红蛋白,T1弛豫大大缩短,T1WI上呈高信号。
当合并病理性骨折时,部分血液含有蛋白质,因而信号混杂,在T1WI及T2WI上呈不均匀信号。在T1WI及T2WI上,ABC均可显示薄的低信号环以及低信号的间隔,增强后间隔强化。
总结在ABC的影像学诊断中,X线呈溶骨性低密度伴有分隔和硬化边,MRI呈囊性多房病变,其内可见液-液平面应该高度考虑该病。
版权申明
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