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水滴公司正式登陆美国纽交所IPO,成为中国在纽交所“保险科技第一股”。
据悉,水滴公司首次公开招股发行3千万股美国存托股,发行价为每股12美元。
不过尴尬的是,截止首日收盘,水滴股价大跌18.67%,盘中最低跌幅超过20%,蒸发市值折合人民币61.59亿元。
据了解,水滴公司从0到手握上亿流量,靠着“水滴众筹+水滴互助+水滴保险”的模式在互联网保险行业中杀出一条血路。连年亏损,流量耗尽,上市也许是水滴最后的救赎。
01
一次善举,造就年入30亿的生意
水滴成功上市,无疑是沈鹏职业生涯的高光时刻。
回看年,年仅29岁的他选择放弃美团高管的身份、一半的期权和优厚的待遇,从零起步创办新公司,却是一个极需要魄力的决定。
彼时的美团已与字节跳动、滴滴并称“TMD”,是聚光灯下的新兴互联网巨头,美团外卖也已迅速崛起为市场的头部玩家。
沈鹏的创业,并非一时兴起。
年底,沈鹏一个美团同事的母亲得了脑动脉瘤,资金匮乏使得医治迅速陷入困境。
这位同事不得已向沈鹏求助,于是沈鹏号召同事们给予支援,大家分别转账到求助同事的支付宝账户。
由于这种筹款操作不够便捷和透明,用了近1个月才筹够所需的款项,同事的母亲差点错失最佳治疗时机。
这件事让沈鹏意识到互联网可以赋予医疗保险更多可能,从而坚定了创业道路。
年4月,沈鹏创办水滴公司。当时,国内O2O互联网平台异常火爆,各路网络互助平台呈井喷之势。
沈鹏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如何从已初具规模的网络互助行业中占得一席之地,他决定在下沉市场强势进攻,像美团那样,很快渗透到二三线乃至更低线市场。
因此门槛低,覆盖人群更广的水滴互助就成为沈腾进攻下沉市场的排头兵。
年5月,水滴公司推出网络互助平台——水滴互助。该平台门槛低、中间成本低,具有自身传播的优势,覆盖人群更广,实现了上线天用户数突破百万的成绩。
同年7月,水滴公司推出了免费个人大病求助互联网服务平台“水滴爱心筹”,即水滴筹的前身。
年5月,水滴公司宣布获得了全国性保险经纪牌照,推出水滴保业务,联合60多家保险公司推出普惠保险,形成了业务闭环。
短短5年,沈鹏凭借自己的努力将企业做到了一年营收30亿元,仅在34岁就将水滴推向二级市场,敲钟成功。
02
披着公益的外衣,暗中牟利?
水滴的主要业务有三部分,分别是医疗众筹、互助平台和保险,其中医疗众筹就是我们平时熟悉的水滴筹,专门为有需要的人群提供筹集医疗资金的帮助。
水滴公司凭借带有用公益“标签”的两款产品水滴互助和水滴筹,为平台吸引了大量的用户。
巨大的用户规模和猛烈的发展势头,吸引了腾讯、美团等互联网巨头的下注,IDG、高榕资本、点亮全球基金、中金资本等投资机构也纷纷入局。
但是,水滴筹作为社交筹款平台、是目前国内免费大病筹款平台,尽管被冠以“公益”之名,但事实上,你以为的爱心只是一个小小的公益善举,却早已成为网络互助平台的“流量”和“商业数据”。
互联网平台要实现流量变现,最重要的就是要有足够的流量。水滴公司凭借水滴互助和水滴筹带来的流量,将业务扩展到了保险和医疗健康领域。
水滴保险商城作为一个保险中介平台,凭借流量优势,代理的保险规模的快速增长,带动了水滴保险经纪收入的增长。
从水滴公司的招股书披露的信息来看,公司近三年营收实现了快速增长。年、年和年的营收分别为2.38亿元、15.11亿元和30.28亿元。
这时候有人要质疑了:水滴是打着公益的旗号,暗中牟利吗?
可以说是,也可以说不是。
从收入的角度来看,根据水滴披露的数据,医疗众筹部分并未产生任何收入,确实是公益性质。
从盈利模式来看,水滴采用的就是互联网经典的"羊毛出在猪身上"打法,先通过一个高频次、快速传播的业务获取流量,再将这个流量,通过赚钱的业务变现。
当一个人面对大病,急需资金的时候,他的心情一定是焦虑的,这个心理会推动他竭尽全力的在社交媒体传播求助信息,这个动量比其他社交冲动都要来得大。
而水滴刚好就利用了人的这个心理,在做公益的同时,帮助自己实现了病毒式的快速传播。而且受众用户还可以被动接受大病教育,唤醒健康意识,然后顺手在水滴上面买个保险。
又能做公益,又能做保险,一举两得。
03
砍掉公益项目,水滴靠什么讲故事?
值得一提的是,网络互助平台不断做大,将其纳入监管的呼声水涨船高。
作为水滴公司的起家业务,水滴筹在一定程度上也处于监管的灰色地带,缺少明确的监管条例。只是由于仅涉及筹款,并不涉及建立资金池,其金融风险较低,但道德风险高企,“骗捐”“扫楼筹款”屡屡引爆舆论。
一方面或是迫于监管趋严的压力,一方面网络互助进入瓶颈期,年3月关停水滴互助关停,并引发了一系列互助平台的关停。
那曾经为水滴挖到第一桶流量黄金的互助业务,关停后对其影响大吗?
事实上,伴随网络互助进入瓶颈期,水滴筹和水滴互助之于水滴保的转化价值呈现下降的趋势。
根据招股书披露的信息,水滴互助带来的流量转化同样呈现下降的趋势,流量占比从年的38.6%下降至年的12.4%,到了年,仅占3.6%。
相应的,水滴公司对第三方流量渠道的“依赖”在不断上升。招股书数据显示,第三方渠道的流量占比从年的1.9%飙升至年的44.9%。
当然,也有不少人分析,水滴公司为能够顺利赴美上市,关闭充当流量入口的水滴互助是排除政策上的不确定性因素。
但是,砍掉“公益”项目的水滴公司,面对公司连年高额亏损,单一的保险核心业务又难以支撑,这次上市融资,想要投资者买单,又将靠什么讲故事呢?
--END--我是鲸爷,已经为数千个家庭规划了专属的理财与投资方案,有兴趣的可以添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