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站楼双进双出模式,屋顶使用多块玻璃,没有两块玻璃是一样的;高架桥采用新型双曲线花瓶墩柱,只有采用定型钢模整体浇筑工艺才能完成……这里就是北京新机场。还有28天,这里即将全面竣工。9月30日,我国规模最大的一体化综合交通枢纽将作为代表大国风范和中国气派的新国门,欢迎全球宾朋。6月2日,由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主办、中建二局北京分公司承办的“建证70年·迈向世界一流”主题宣讲宣传活动暨中建二局北京新机场项目首都国企开放日活动在位于京冀交界的北京新机场举办。不忘初心三代建筑人接力跑年大学毕业后,张敬宜先后参与了天津港国际邮轮码头等重要工程建设。如今,他加入到了北京新机场建设中。祖孙三代都是中国建筑人,从新中国成立伊始,他们一家的奋斗历程紧扣时代发展的脉搏。年,张敬宜的爷爷张廷铨脱下军装,成为第一代中国建筑人。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震后的唐山都有张廷铨奋斗的足迹。冬天的长春,零下40多℃,刚打的一盆水,很快就能结成冰。当时的建筑工地,冬季施工混凝土质量面临重大考验,他们就用蒸汽机车头排出的蒸汽来对混凝土进行保温,一不小心面部就会被蒸汽气流烫伤。尽管如此,大伙儿仍然干得火热……伴随改革开放,城镇化建设起步,作为第二代的建设者,爸爸张少侃参与了深圳的地王大厦、大亚湾核电站等项目的建设。每次提到大亚湾,张少侃总会特别激动。施工期间,这里汇集了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名外籍工作人员以及上万名国内建设者,各项要求均属国家顶尖水平。在核电近乎苛刻的施工要求下,张少侃练就了一门好手艺。他拼装的模板光滑整洁,和大家共同证明了外国专家口中的“中国建造,了不起!”而在新机场这个国家重点工程上,张敬宜和团队付出了百倍的辛劳和汗水。“我们青年人自己都有这么一股劲,要接好老一辈的接力棒,把工程建设得更加智能、绿色、环保。”张敬宜说。提前贯通航站楼高架桥完成验收通往机场出发大厅的米桥梁工程,是乘客们的必经之路。这段桥梁重约18万吨,如此庞然大物是如何建成的呢?此段高架桥共分为22段,由个墩柱和根桩基把高架桥牢牢支撑起来。桥墩形式为双曲线花瓶墩柱,最高的墩柱有23米,相当于7层楼,采用定型钢模整体浇筑工艺。这个“大家伙”最怕的就是冷。“大家抄家伙,赶紧去桥上铺设岩棉,人多力量大,尽快做好保温,必须保证浇筑质量。”项目经理、党支部书记王海强边号召先锋小组成员,边戴上手套口罩往外跑。冬天的新机场工地,温度非常低,刚刚浇筑完的混凝土急需保温处理,仅仅在箱梁内放入电暖气还远远不够。一看温度指标不够,王海强赶紧带着人冲到现场,为桥梁盖上温暖的“被子”。尽管大家都身穿棉大衣,戴好了手套和口罩,但在反复操作中,岩棉里的玻璃纤维还是往衣服里面钻,扎得大家又疼又痒,走路都得像机器人一样,撑着胳膊肘子。铺设好后,回头一看,人工铺设的保温面积整整覆盖了两个足球场大小的桥面。王海强年参加工作,是建筑行业的老兵了,先后参加了中建二局台山核电站工程、河南鸭河口电厂项目、沪杭客专等工程建设,从一名技术员一步步成长为项目负责人。他说,非常感谢建设沪杭客专项目的经验,当时就实现了钢筋混凝土成品精度要求到小数点后两位,为今天的新机场建设打下了重要基础。他常开玩笑说,随着国家实力的日新月异,他自己也从修铁路升级成了建机场。年4月,新机场桥梁主体结构提前1个月全线贯通;今年4月,由中建二局建造的市政桥梁成为所有标段中第一名通过竣工验收的标段,项目连续5个月获得建设单位颁发的三星流动红旗。创新工艺建造贯通“大动脉”“这段综合管廊是连接机场航站楼的部分,是给航站楼输送养分的‘大动脉’。”活动现场,项目总工程师黄旭腾正在讲解。这条“大动脉”主要为航站楼提供电力、热力、给水和通信等,保障航站楼的正常运行。谁能想到,让这条“大动脉”建设提前1个月完成了既定目标的“功臣”,竟是他孩子的玩具火车。机场内部作业如织网般交叉重叠,如何确保按时完成任务?最主要的还是结构混凝土的浇筑。这无外乎就是钢筋、混凝土和模板3个关键因素。经过分析,已经有专业素质最高的劳务队伍进行钢筋绑扎、开展24小时浇筑混凝土,项目团队只能把目光聚焦在了第三个关键因素——模板上。工人拆模板先是一块一块把模板从墙上敲下来放到地上,然后又一块一块搬到下一个作业处,费时费力。“有天看到孩子在玩小火车玩具,那火车驮着许多东西在地上跑,我当时脑子里就蹦出工人运送模板的画面。”黄旭腾回忆当时的灵感,激动地说,“能不能研制一种可以自动搬运模板的‘火车’,这样不就可以在模板环节提升效率了吗?”顺着这个思路,项目部最终研发出能在地下综合管廊使用的铝模台车体系。这个拥有国家实用新型专利的应用发明,在国内具有很高的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