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老板叫大卫,下午六点出现,眼神恰似黑背,手里端着一壶热腾腾的咖啡,嘿嘿嘿我们要不要来开个会……求你不要说出那句话,宝贝加班吧,感觉身体被掏空,我累得像只狗。”
前段时间,这首神曲《感觉身体被掏空》横空出世,迅速刷遍朋友圈。原因之一是歌词唱出了当前许多上班族的心声——过度劳累,透支健康。
加班常态化、工作压力大,如今正在威胁着许多年轻人的生命。
最近,苏州一个24岁的工程师,不抽烟不喝酒,无不良嗜好,却因为加班频繁而猝死。就在这两天,医院也传来两位正值壮年的医生猝死的噩耗。
过劳死——职场不能承受之重
“过劳”似乎已成中国职场的常态。过度加班又是导致过劳死的首要原因。有资料显示,巨大的工作压力导致我国每年“过劳死”的人数达60万人,已超越日本成为“过劳死”第一大国。
“过劳死”的威胁对象已从体力劳动者转向脑力劳动者,且呈年轻化趋势。而这已不是哪个行业独有的现象,IT、广告、媒体、医疗以及金融等行业都没有幸免。
“过劳死”的新闻,每隔一段时间就会见诸媒体。
年3月,深圳36岁的IT男张斌,被发现猝死在酒店马桶上,凌晨1点,他还发了最后一封工作邮件。据悉,为赶项目,他常常加班到早上五六点,又接着上班。去世前一天,他跟妈妈说”太累了”。
年7月,江苏省某演艺集团员工王某,被单位同事发现死在了宿舍,后公安机关认定为心源性猝死。王某去世前最后一次演出工作时间长达十余小时。法院酌定该演艺集团对王某死亡造成的损失承担20%的赔偿责任。
年6月29日,天涯社区副主编金波,在北京地铁站台上突发脑溢血不幸去世。同事们都说他这几年工作太拼,长期加班熬夜,表面看似强壮,实际已积劳成疾。
年6月30日,南方医院创伤骨科主任医院宿舍逝世,年仅45岁。据同事称,金医生离世前两天,仍从清早一直工作到晚上10时许,后因身体不适在宿舍休息。
……
过劳死——社会与个体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
主因:心脑血管疾病
从医学上解释,“过劳死”是因为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加重,心理压力大,存在精疲力竭的亚健康状态,由于积重难返,将突然引发身体潜在的疾病急性恶化,救治不及时而危及生命。
直接促成“过劳死”的五种疾病依次为:冠状动脉疾病、主动脉瘤、心瓣膜病、心肌病和脑出血。除此以外,消化系统疾病、肾衰竭、感染性疾病也会导致“过劳死”。
然而,看似是个体原因导致的过劳死,当变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时,就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一种综合结果。比如,经济社会转型的压力增大、竞争加剧、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等。
事实上,许多员工常常为了养家糊口的薪水,以及息息相关的升迁、职业发展,常常选择“自愿加班”;而一旦发生“过劳死”的悲剧,我国法律上也没有对疾病发作与工作之间关联性的明确规定,导致“过劳死”处于无法律保护的尴尬境地。这种“过劳无责”又加剧了“过劳用工”的肆无忌惮。
但,高度竞争是超越个体选择的时代大背景,竞争的橡皮筋很难在短时间松下来,我们还不能等待社会制度给超负荷劳动更强的约束,只能左手暖右手自己宝贝自己——提高“健康素养”。
毕竟,死生大矣!
神马是健康素养?
健康素养是指个人获取和理解健康信息,并运用这些信息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公民健康素养包括了三方面内容:基本知识和理念、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基本技能。
国家卫生计生委在健康数据发布会上发布的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仅为9.48%,即我国个人获取和理解基本健康信息和服务,并运用这些信息和服务作出正确决策的人口比例为9.48%。
不要悲剧到你家
测一测你到了哪一步
工作中,疲劳无处不在。我们会对忧愁烦恼造成的紧张,提不起劲儿,昏昏沉沉等。但你绝对想不到,这些“小事”和可怕的过劳死之间,只有六步距离。
这六步中,疲劳积少成多,由量变到质变,最终演变成慢性病,甚至猝死。因此,我们要及时将疲劳消灭在“萌芽”阶段。
1、抗疲劳营养家族
B族维生素
B族维生素是很好的减压剂,能够调节内分泌、平衡情绪、松弛神经,B1对分解乳酸更是必不可少。烟酰胺、VB6、VB12迅速分解糖源以提供人体所需的能量。
肌醇
改善脑细胞营养供给能力,促进蛋白质的合成,防止蛋白质分解,调节新陈代谢,加速疲劳的消除等。
维生素C
人在承受巨大压力时,会消耗大量的VC,是平时的8倍,机体在代谢过程中,如果自由基产生过多或清除速度减慢,都会对组织细胞造成损伤,使运动耐力下降,最终产生体力疲劳,缓解疲劳补充VC,可以清除体内产生的自由基。
铁
缺铁会导致血红蛋白合成不足而发生贫血,进而导致红细胞的携氧能力不足,全身器官缺少氧气,导致能源物质生成减少,乳酸生成增多,容易使人感到头晕、乏力。补充铁是通过改善机体组织氧供应间接增强机体抗疲劳的能力。
钙、镁
缓解肌肉紧张,调节内分泌,天然的神经系统稳定剂。
2、营养防治心脑血管疾病
军事医学科学院研究所所长顾景范,在《营养与心脑血管病防治研究进展》报告中论述:
保证优质蛋白质(其中含每日摄入25克大豆蛋白),低钠(盐),高钾,高钙、镁,充足的维生素B族、维生素C、维生素E和微量元素锌、铜、锰,鱼油、类黄酮、茶多酚等等,对心脑血管疾病均有防治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