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体瘤(CBT)实属罕见病例,全世界共报道多例,我国报道多例。因其解剖部位的特殊性,称之为“树杈上的马蜂窝”,在外科治疗中难度较大,被称为“动脉上的舞蹈”。现诊断CBT一例,与大家分享:
一、病例介绍:
患者,男性青年,曾有过多次无诱因晕厥,偶有胸闷气短。无意中发现左侧颈部有一质地较硬包块,为进一步诊治,行颈部肿物超声检查。
二、超声检查:
左侧颈部肿物处探查:距体表11mm处见16×18×50mm不规则形偏低回声肿物,边界尚清晰,包绕颈总动脉上段(直至分支处上方),内部回声欠均匀,颈总动脉及颈内、颈外动脉起始部穿行其中。CDFI:内部未见明显血流信号。
超声提示:左侧颈部实性包块---考虑左侧颈动脉体瘤
经随访,患者医院,确诊为颈动脉体瘤。
三、知识共享
颈动脉体(CarotidBody):是机体内一种化学感受器,是人体内最大的副神经节,为外周呼吸感受器之一,是一个细小的卵圆形或不规则形的粉红色组织,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处后方,借结缔组织连于动脉壁上,大小不一,平均直径约3.5mm,平均体积为6×4×2mm左右,富有血管和神经。其血供主要来自颈外动脉,血液通过咽后和舌静脉回流。神经来自颈交感神经节、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和舌下神经。
由于颈动脉体较好解剖,所以对外周呼吸感受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颈动脉体。在机体血液内出现缺氧、CO2分压升高、H+浓度增加等变化时,颈动脉体接受刺激而使机体发生相应的变化,表现为呼吸加深加快,心跳加快,心输出量增多,脑和心脏血流量加大,而腹腔内脏的血流量减少等综合征。
颈动脉体瘤(CarotidBodyTumor)是化学感受器肿瘤,也称副神经节瘤。起源于颈动脉体的神经节细胞瘤。主要存在于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此类肿瘤较为少见。颈动脉体瘤肉眼观察肿瘤为红棕色,圆形或卵圆形,有分叶,外有包膜。细胞主要为多边形,胞浆嗜伊红染色,内含很多空泡和微粒体。好发于30~40岁,恶性变率为5%~10%。颈动脉体瘤90%为散发,10%为家族性,家族性患者中三分之一为双侧性。
Shamblin[1]将颈动脉体瘤分为三型,称为Shamblin三型:
Ⅰ型在颈动脉分叉部,此时,还没有累及到血管和神经,一般可能在2、3cm左右。
Ⅱ型瘤体一般是顺着颈内外动脉分叉部往上长,它顺着血管生长,此时瘤体没有压迫到相应的神经。
Ⅲ型瘤体完全包裹了颈内外动脉,甚至已经压迫到周围神经了,例如迷走神经、交感神经、舌咽神经等。
四、颈动脉体瘤超声诊断:
1、瘤体位置一般比较固定,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处后外侧,可左右移动,但不易上下移动。
2、瘤体边界清晰,因其为副神经节疾病,回声多较周围软组织低,内部回声多不均匀。
3、瘤体内血流丰富,CDFI及PW可见多由颈外动脉供应,并见一致性频谱。
4、颈内颈外动脉夹角增宽,呈“七弦竖琴征”[2]。
5、占位效应,较大者多压迫颈外动脉,引起相应管腔狭窄或阻力增高。
五、颈动脉体瘤超声鉴别诊断:
1、“体与鞘”的区别:神经鞘瘤,其发生位置与颈动脉体瘤相似,体瘤多位置较深,鞘瘤大多数位于其浅面,均可引起颈动脉变形移位,但鞘瘤分叉处角度无明显增大,最主要的区别点为神经鞘瘤不包绕大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神经鞘瘤内血流稀少,颈内外动脉不会穿行其间。鞘瘤内可有囊变区,CBT回声较低时需要与囊性病灶相鉴别。并不是所有囊性肿块内部均表现为完全无回声。CDFI有助于两者的区分,囊性病灶内不显示血流信号。
2、肿大淋巴结,颈部肿大淋巴结有时可压迫血管,但并不环绕血管生长,二维图像常可见中高回声的淋巴门结构显示,CDFI显示内部呈门样血流信号。
3、颈动脉瘤,真性动脉瘤表现为局部血管腔膨大,管壁不厚或略厚,而CBT所包绕的血管腔无膨大。假性动脉瘤表现为血管腔旁的局限性后壁血肿,与血管腔相通,类似颈动脉体瘤,但假性动脉瘤增厚的管壁为纤维组织,无血流。
4、鳃源性囊肿,鳃源性囊肿为良性肿块,生长较慢,但在继发上呼吸道感染时增大,肿物生长较快,根据病史二者很容易鉴别。
参考文献:
1、ShamblinWR,RemineWH,ShepSG,etal.Carotidbodytumor(Chemodectoma):Clinicopathologicanalysisofninetycases.AmJSurg,,:.
2、牛丽娟,郝玉芝,周纯武等.颈动脉体瘤的超声诊断.中华肿瘤杂志,,24(5):-.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