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动脉瘤多为发生在颅内动脉管壁上的异常膨出,是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位病因,在脑血管意外中,仅次于脑血栓和高血压脑出血,位居第三。任何年龄可发病,多数好发于40至60岁中老年女性。多数学者认为颅内动脉瘤是在颅内动脉管壁局部的先天性缺陷和腔内压力增高的基础上引起,高血压、脑动脉硬化、血管炎与动脉瘤的发生与发展有关。颅内动脉瘤好发于脑底动脉环(Willis环)上,大多数发生于前半部。
首发症状:
颅内动脉瘤病人在破裂出血之前,没有明显的症状和体征,只有极少数病人,因动脉瘤影响邻近神经或脑部结构而产生特殊的表现:
颅神经症状:包括动眼神经、三叉神经、滑车神经和展神经受累最常见。
视觉症状:压迫视交叉而出现双颞侧偏盲或压迫视束引起同向偏盲。
偏头痛:多为突然发生,常为一侧眼眶周围疼痛,多数呈搏动性疼痛,压迫同侧颈总动脉可使疼痛暂时缓解。
多数病人因为破裂出血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才被发现,故出血症状以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表现最多见。
诊断:
脑血管造影(DSA检查)是确诊颅内动脉瘤的“金标准”,能够明确判断动脉瘤的部位、形态、大小、数目、是否存在血管痉挛以及最终手术方案的确定。首次造影阴性,应在3~4周后重复造影。CTA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代替脑血管造影检查,为动脉瘤的治疗决策提供更多的资料。
治疗:
治疗方法目前有两种:血管内介入治疗(动脉瘤栓塞术)和开颅手术(动脉瘤夹闭术)。
球囊辅助技术栓塞颅内动脉瘤
球囊辅助技术(又被称为球囊再塑形技术):是指在球囊保护下将弹簧圈栓塞动脉瘤腔内的技术。其主要适应症是颅内动脉瘤颈部过宽,弹簧圈进行囊内栓塞后,容易再进入并堵塞载瘤动脉。
球囊重建技术需要使用Guiding导管,通过单一通道导管来定位球囊和微导管,或者使用两个Guiding导管,通过双侧股动脉经皮穿刺和引导,来分别定位球囊和释放弹簧圈微导管。其技术是首先将微导管插入动脉瘤腔内,再将和载瘤动脉大小相适的专用顺应性球囊导管置于动脉瘤开口处,充盈球囊封闭瘤颈的同时,经微导管向瘤腔内送入可脱弹簧圈,堵住动脉瘤颈部的球囊使更多的弹簧圈释放到瘤腔的同时彼此缠绕,因此,改变释放到瘤囊内弹簧圈的形状以适应动脉瘤颈部及动脉内径的曲率,有利于弹簧圈在动脉瘤囊内的固定。弹簧圈完成释放后排空球囊,若弹簧圈在瘤囊内1-2分钟后没有移位即予解脱弹簧圈,若不稳定则予调整或调换;重复上述过程,直至动脉瘤填塞满意为止。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