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新福神经介入专栏支架矫直载瘤动脉

今天为大家分享的是《天新福-神经介入专栏》第三十二期,由浙江大医院TMC编译的《支架矫直载瘤动脉可提高巨大动脉瘤的完全栓塞率》,欢迎阅读。

巨大动脉瘤栓塞治疗后易发生动脉瘤再通或称“复发”。血流转向支架可降低栓塞术后动脉瘤的再通率,但是该类支架主要应用于颈内动脉侧壁上的动脉瘤。目前,有一类称为“颈-桥”支架,如“血管重建装置”支架(EnterpriseVascularReconstructionDevice,EnterpriseVRD),可用于不同部位的动脉瘤,降低栓塞后动脉瘤再通的风险,其机制可能与矫直载瘤动脉的角度有关。医院神经外科的AkiraIshii等开展一项回顾性研究,评估支架矫直载瘤动脉对动脉瘤完全栓塞的影响,结果发表在年12月《JNeurosurg》在线上。

研究纳入例自年起接受介入治疗的动脉瘤患者,排除41例动脉瘤直径<7mm患者、21例动脉瘤破裂、18例既往介入治疗后动脉瘤再通以及20例术后12月未进行DSA复查的患者,最后选取82例患者进行分析。52例采用“颈-桥”支架辅助,为S组;30例未使用支架,为NS组。在术前、术中和术后测量载瘤动脉血管角度,术后12月复查DSA评估动脉瘤闭塞情况(图1)。比较S组和NS组之间动脉瘤的再通率和比较S组中载瘤动脉不同的血管角度对动脉瘤再通的影响。

图1.A.栓塞前DSA显示基底动脉分叉处动脉瘤,直径19.4mm,瘤颈5.0mm;基底动脉与右侧大脑后动脉P1段之间的角度(虚线)为83°;B.术中DSA提示动脉瘤完全闭塞;在基底动脉与右侧大脑后动脉P1段置入直径为22mm的“颈-桥”支架,载瘤动脉被支架矫直,测量角度为°,增加35°角度;C.12月后DSA显示动脉瘤完全闭塞,测量上述角度为°,较栓塞前增加53°(箭头所指为支架两端)。

S组动脉瘤再通率9.6%,NS组动脉瘤再通率26.7%。S组动脉瘤体积栓塞比32.6%,NS组动脉瘤体积栓塞比31.6%,两者无统计学差异。但是,S组与NS组对比,载瘤动脉血管角度明显增加,10.6°比0.9°(p<0.);12月后DSA复查发现,两组载瘤动脉血管角度改变的差异更加明显,19.1°比1.5°(p<0.)。S组中35例载瘤动脉血管角度改变<20°的患者,有5例出现动脉瘤再通复发;而载瘤动脉血管角度改变≥20°的17例患者,未见动脉瘤复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综上所述,“颈-桥”支架辅助栓塞巨大动脉瘤时,矫直载瘤动脉的血管角度可以降低术后动脉瘤的复发率。载瘤动脉血管角度增加≥20°,术后动脉瘤复发的风险明显下降。因此,“颈-桥”支架矫直载瘤动脉血管角度有益于巨大动脉瘤持久、完全地闭塞。

(浙江大医院TMC编译,医院王知秋教授审校,《神外资讯》主编、医院陈衔城教授终审)

往期回顾

▲支架植入治疗颅内静脉窦狭窄

▲对颅内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需要不断地深入研究

▲开颅夹闭弹簧圈栓塞后复发的动脉瘤

▲血管造影剂通过时间可用于评估aSAH的预后

▲外伤性与医源性颅面假性动脉瘤的差异性治疗

▲影响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治疗决策的因素

▲未破裂脑动脉瘤栓塞治疗导致颅内远隔部位出血

▲球囊锚定技术在颈总动脉起始处狭窄的支架植入术中的应用

▲PED在颅内动脉瘤治疗中应用的汇总分析

▲颅内动静脉畸形栓塞一例

▲硬脑膜动静脉瘘的治疗策略

▲右侧大脑中动脉伴子囊动脉瘤一例

▲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必须支架辅助?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治疗前交通动脉宽颈动脉瘤

▲BDG精选病例:大脑中动脉闭塞成功开通1例

▲介入治疗颅内多发动脉瘤合并硬脑膜动静脉瘘一例

▲烟雾病合并圆孔动脉动脉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

▲分别经桡动脉入路和颈动脉直接穿刺栓塞颅内多发动脉瘤一例

▲海绵窦区动静脉瘘栓塞术1例

▲脑动静脉畸形治疗的研究

▲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

▲医源性CCF经动脉途径Coil十Onyx球囊辅助栓塞

▲脑动脉瘤治疗的研究

▲经桡动脉途径治疗基底动脉动脉瘤

▲辅助技术在脑动脉瘤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AHA/ASA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管理指南解读

▲慢性颈动脉闭塞再通技术及临床效果

▲颅内梭型及夹层动脉瘤的分型

▲脑与脊髓血管病复合外科治疗

▲颅内动脉瘤支架辅助中抗血小板药物应用监测研究

▲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关键因素--弹簧圈支架?

神外资讯







































皮肤白癜风能治的好吗
安卓开发总监



转载请注明:http://www.xbnvw.com/jbyy/6298.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