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为神外资讯每周连载的首都医院副院长、神经外科主任兼七病区主任吴斌教授撰写的《神经外科手术论丛》著作第八期。本期主要内容为浅谈中线颅底蝶窦-斜坡区肿瘤的手术策略,《神经外科手术论丛》系列内容包括冠状缝前单额开颅的临床应用、冠状切口额部开颅、颅咽管瘤几种手术入路的比较、关于颅内动脉瘤的手术治疗(上篇)、颅内后循环动脉瘤的手术治疗(下篇)、谈谈颅底手术入路的“简”与“繁”、谈谈第三脑室及相邻区域手术的入路选择、浅谈中线颅底蝶窦-斜坡区肿瘤的手术策略、谈谈几种常见部位胶质瘤的手术治疗、再论额底纵裂入路—技术与解剖等。
往期回顾
吴斌教授:冠状缝前单额开颅的临床应用丨神经外科手术论丛(一)吴斌教授:冠状切口额部开颅丨神经外科手术论丛(二)吴斌教授:颅咽管瘤几种手术入路的比较丨神经外科手术论丛(三)吴斌教授:关于颅内动脉瘤的手术治疗(上篇)丨神经外科手术论丛(四)吴斌教授:颅内后循环动脉瘤的手术治疗(下篇)神经外科手术论丛(五)吴斌教授:谈谈颅底手术入路的“简”与“繁”
神经外科手术论丛(六)吴斌教授:谈谈第三脑室及相邻区域手术的入路选择
神经外科手术论丛(七)
浅谈中线颅底蝶窦-斜坡区肿瘤的手术策略
蝶窦-斜坡位居颅底中线区域,深在,紧邻鼻咽部,是外界与颅内底部交通的最近的捷径。这里的中线区颅底与Dolenc提到的“中央颅底(centralskullbaseCSB)”含义不同。
前者指的是纵向矢状面中线区颅底,即筛板-蝶骨平台-鞍结节-蝶鞍-斜坡区域;后者指的是以鞍区为中心的横向冠状面中央区颅底,其主要包括两侧前床突-中颅凹底(鞍旁海绵窦)-岩尖区域。为了简化叙述,在本文中,中线区颅底仅指蝶窦-斜坡部,并不包括筛板-蝶骨平台-鞍结节部。
蝶窦-斜坡部中线区颅底大致可分为三层结构:中间者是骨性的蝶窦-斜坡;另两层是此骨性结构的颅内、颅外两个界面。从颅外方向,即由鼻咽部观察蝶窦-斜坡的外侧面,可见在骨性结构之外有鼻咽部肌肉-粘膜层覆盖;从颅内方向,即由脑干腹侧向前观察,在斜坡骨性结构之内仅覆以颅底硬膜(含基底窦)。
这种三层结构相对简单,其内并无重要的血管神经穿行,故在此区域内手术是相对安全的。但在此中线颅底的两边,即为结构复杂的密布血管神经的危险的,主要由眶尖-鞍旁-海绵窦-岩骨等构成的所谓“侧颅底”。
如上述,因中线区蝶窦-斜坡结构简单,并且此区常见的肿瘤多是些脊索瘤、垂体瘤之类质地较松脆的肿瘤,故手术相对简单易行,亦较安全。而这类手术最常见的并发症就是脑脊液漏。
其发生的原因,不管是开颅由内向外切除肿瘤,还是经鼻咽(显微镜或神经内镜)由外向内切除肿瘤,如果手术同时破坏了此区骨性结构的颅内(颅底硬膜)和颅外(鼻咽部粘膜-肌肉层)两个界面的完整性,术中又未得到严密的修补,术后就会导致脑脊液鼻漏。换句话说,只要此内外两个界面中有一个界面是完整的,术后就不会发生脑脊液漏(鼻漏)。
现在此区域肿瘤(一般多指垂体瘤或脊索瘤,不包括脑膜瘤)切除,可分为两大轴向:开颅-由内向外方向和经鼻咽-由外向内方向。随着显微及内镜技术的发展、鼻咽部颅底解剖更加熟知和对疾病本身认识的加深,由外向内轴向的手术日渐风行,其突出的优点是简单易行,大有替代开颅之势。
但任何治疗手段都不是完美的,都有其局限性。比如,由外向内轴向(经蝶咽)手术,常有肿瘤残留率高,颅底修补技术未完全成熟,术后脑脊液漏发生率较高的不足。如果颅底缺损过大,还存在如何进行重建颅底的问题。有人认为“微侵袭”即是天然的“微创”,殊不知,若“微侵袭”操作不当,亦可造成严重的不可逆的致命创伤。
不言而喻,开颅手术复杂,对术者的技术经验要求较高,相对风险较大。但如操作恰当,符合“微创”理念(充分保护血管、神经和脑组织),亦可将手术风险降至最低。重要的是,开颅手术时,肿瘤的全切率较高,
还有因鼻咽部粘膜肌肉层相比颅底硬膜来说较厚,不易被破坏。故开颅手术后的脑脊液漏的发生率较低。退一步说,如果开颅手术时,若发现或怀疑有颅底粘膜-肌层的完整性被破坏,存有颅内外直接沟通开放的情况,由于操作空间较大,对漏口处看得更清楚,所以修补起来亦较方便,成功率较高。
一些技术细节是:由于肿瘤主要发生于斜坡骨质,在切除过程中,可能有斜坡基底窦开放而致大量出血,术中可以明胶海绵填塞予以控制;在巨大肿瘤切除后,会遗有巨大残腔,若不处理,形成“死湖”,术后如有感染,因液体交换不畅,极难控制,而致长期发烧。为平覆此“死湖”,在肿瘤切除后,我以大块脂肪将之彻底填塞,此举亦有“堵漏”的功效。
说到病人的转归,往往取决于术者对肿瘤的切除程度,这一点应已有了共识。所以,术前要充分对手术进行评估,仔细观察肿瘤的大小,侵犯的范围,与脑干或鞍上-下丘脑的关系。
还有,就是要充分了解蝶窦-斜坡区域,内外两侧界面与被肿瘤侵犯的情况,尤其要注意其内侧面,即颅底硬膜被肿瘤侵犯的程度、形态和完整性。如果,肿瘤已呈分叶状侵入颅内压迫脑干,甚至龛入脑干内,使其内侧界面之颅底斜坡硬膜已失去圆滑的形态,局部硬膜已被肿瘤充胀得极其菲薄时,在此种情况下,就应该首选开颅手术。
再有,如鞍区巨大垂体瘤向上突入下丘脑-三脑室而呈“蘑菇头”状,也应考虑开颅手术。有时,斜坡颅底硬膜也很完整圆滑,但肿瘤侵犯广泛,比如已达椎管内,为一次性彻底切除肿瘤,亦应考虑开颅手术。要尽量做到“毕其功于一役”彻底切除肿瘤,勿寄望于将残留之肿瘤推之于放疗上。
综上所述,目前为止,当颅底修补材料没有突破之际,如果中线区蝶窦-斜坡之肿瘤,其内侧原有的圆滑完整硬膜界面已被肿瘤破坏,或肿瘤巨大,生长广泛,比如已侵犯至下丘脑-三脑室或侧颅底或椎管内时,应首选开颅手术,以使肿瘤得到最大程度的切除,且能更方便安全的进行颅底修补和重建。相反,若中线斜坡内侧之颅底硬膜的完整性未受到肿瘤明显破坏,仅仅是使其“隆起”,就要首选显微经蝶或神经内镜经蝶手术。以达“微侵袭”和“微创”的目的。
往期回顾
吴斌教授:冠状缝前单额开颅的临床应用丨神经外科手术论丛(一)吴斌教授:冠状切口额部开颅丨神经外科手术论丛(二)吴斌教授:颅咽管瘤几种手术入路的比较丨神经外科手术论丛(三)吴斌教授:关于颅内动脉瘤的手术治疗(上篇)丨神经外科手术论丛(四)吴斌教授:颅内后循环动脉瘤的手术治疗(下篇)神经外科手术论丛(五)吴斌教授:谈谈颅底手术入路的“简”与“繁”
神经外科手术论丛(六)吴斌教授:谈谈第三脑室及相邻区域手术的入路选择
神经外科手术论丛(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