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拥军
李拥军,男,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医院血管外科主任,血管外科首席专家和学科带头人,中央保健会诊专家。
在多发性大动脉炎、主动脉夹层、胸主动脉瘤、腹主动脉瘤、外周动脉瘤(股动脉瘤、肱动脉瘤、颈动脉瘤等)、内脏动脉瘤(脾动脉瘤、肾动脉瘤、肠系膜上动脉瘤等)、颈动脉狭窄、锁骨下动脉狭窄、肾动脉狭窄、布加综合征、累及下腔静脉/门静脉肿瘤、颈动脉体瘤、复杂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糖尿病足、先天性/获得性动静脉畸形、下肢静脉曲张和深静脉血栓形成等疾病的微创介入、开放手术和药物治疗等方面。
1颈动脉是血液由心脏通向脑和头其他部位的主要血管。
颈动脉狭窄多是由于颈动脉的粥样斑块导致的颈动脉管腔的狭窄,有些狭窄性病变甚至可能逐渐发展至完全闭塞性病变。
颈动脉狭窄性病变和脑缺血性卒中的关系非常密切。
2
颈动脉狭窄造成的脑卒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严重的狭窄造成的直接脑灌注减少;
二,颈动脉粥样斑块脱落或斑块破裂形成的微血栓脱落。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三种类型:
1、亚临床卒中
2、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3、症状性卒中
研究表明,近1/3卒中的发生与颅外颈动脉的阻塞性病变,尤其是各种原因所致的颈动脉狭窄有关。
文献表明:颈动脉狭窄程度75%的患者中,1年内发生卒中的可能性为10.5%,5年内为30%~75%;颈动脉狭窄程度在70%~90%且合并脑缺血的患者中,1年内将有26%~28%发生卒中。
由此可见,颈动脉狭窄性病变和脑缺血性卒中密切相关。
3
颈动脉狭窄的主要危险因素有:
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长期吸烟史、长期大量饮酒等等。
过去严重颈动脉狭窄几乎都在60岁以上,但近来40多岁乃至年纪更轻的病人越来越多。
一般认为,颈动脉狭窄的年轻化与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硬化年轻化有关,与情绪、生活和工作压力有密切关系。
因此,45岁以上,具有以上两项危险因素者应接受颈动脉筛查。
4
从上述颈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看,和卒中分享着相同的危险因素,反过来更说明颈动脉狭窄性病变和卒中间的密切关系。
这些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病;糖尿病;血脂异常,或是说高脂血症;这三条又被称为代谢综合症。
危险因素还包括:吸烟、酗酒;肥胖;年龄。
5
对于存在颈动脉硬化或狭窄甚至闭塞,有卒中危险的患者降糖、降脂、降压是重要的预防措施;
同时,要治疗原发病,控制肥胖、酗酒、抽烟等危险因素。
同时,稀释血液,预防血栓形成---进行抗血小板治疗。
6
在人们逐渐认识到导致缺血性脑卒中重要原因之一是---颈动脉斑块、颈动脉狭窄后,开始注重对这一疾病的筛查和早期干预治疗。
目前,美国已建成了脑卒中移动筛查网络,每年开展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CEA)约20万例,中风的死亡率大幅度下降,而我医院能开展此类手术,医院就是其中之一,年手术例数超过百台。但仍然需要更大规模的宣传和普及。
让患者、家属、医生和医疗卫生相关人员都充分认识到颈动脉系统疾病和卒中间的关系,充分认识到早期干预治疗的重要性。
7
近几年,我国专家在脑中风筛查及干预试点中发现:
许多病人由于颈动脉狭窄引致的中风体征,如肢体活动障碍、失语、听力减退甚至丧失、视网膜或黄斑病变以及视力明显下降等,在颈动脉狭窄解除后,均得到了明显改善或恢复。
核磁共振脑灌注显像上更是可以清晰的反应出缺血灌注区域在解除颈动脉狭窄后,重新恢复灌注的影像。
通过对颈动脉状况的筛查,既可对狭窄不甚严重的患者及早给以行为指导或药物干预,延缓其狭窄进展,又可对狭窄严重的患者采取介入或手术治疗,去除其发生中风的病源,减少中风的发生。
8
颈动脉筛查的方法比较简便:
是一种非创伤性且费用不高的检查。狭窄严重的患者通过颈部听诊就可发现;使用颈部B超检查,可发现绝大部分狭窄患者并判定其狭窄程度。
进一步的检查可以进行CT血管造影,核磁共振检查,或直接进行血管造影,以便明确狭窄的程度、范围,还可以对斑块的性质进行判别,早期发现不稳定的斑块,及时处理,预防更严重的血管事件或卒中的发生。
(本文已获作者授权)
如需请李拥军主任为您会诊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