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医20年来,加班加点抢救患者,对李翠来说已是家常便饭。本报记者丁平摄
■本报记者丁平
“李主任,患者心脏骤停,快来抢救!”近日,听到护士的呼唤,正在医院急救中心主任、ICU副主任李翠,立即赶赴“战场”为患者进行心肺复苏、电除颤等治疗。经过10分钟积极抢救,患者的生命体征终于稳定下来。抢救成功后,松了一口气的李翠,又继续指导医护人员进行后期的诊疗及护理工作。
李翠工作的急救中心和ICU,收治的患者大多病情危急,这里离死亡很近,离重生也很近。李翠的办公室墙上,挂着很多患者赠送的锦旗。锦旗的背后,都是她的团队一次次与死神的生死相搏。从医20年来,加班加点半夜抢救患者,对于李翠来说已是家常便饭。怀着对医疗事业的热爱,兢兢业业的她,已记不清有多少次将危重患者从死神手里拉回来。
今年上半年,医院ICU收治了一位60多岁的男性患者。腹部CT检查显示,该患者腹主动脉瘤约10厘米,腹腔大量积血。到医院时,患者面色苍白,血压不稳定,病情十分危险。当时,医院还不具备诊疗腹主动脉瘤的技术,只能考虑将患医院进行治疗。但是,转运途中风险极大,因为路途颠簸可能会导致患者出血增多危及生命。但是,留在医院做保守治疗,患者可能撑不过3天。
为了给患者提供最好的治疗,李翠反复跟患者家属沟通,医院血管外科主任肖占祥讨论治疗方案。最终,患者家属同意了李翠提出的诊疗方案——邀请肖占祥来医院为患者做手术。
次日,肖占祥在琼海及时给患者进行手术。长期从事急危重症诊疗工作的李翠,十分了解腹主动脉瘤破裂出血后的凶险。如不及时治疗,患者可能随时有生命危险。肖占祥做手术时,李翠全程陪同并协助监护病情。让她欣慰的是,手术开展得非常顺利,患者半个月后就康复出院了。出院时,他还专门向李翠进行致谢。
在日常工作中,李翠面对的大多是急危重症患者,患者生命体征极不稳定,诊疗过程中病情随时可能出现变化。她要求值班医护人员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及时诊治。
一次,北京一所大学的外教Michael在琼海心脏骤停,经抢救呼吸心跳恢复后被送到医院ICU治疗。治疗期间,李翠看到护士正在给Michael吸痰,患者此后出现了嘴唇发绀、心率逐渐变慢等症状。“不好,患者缺氧。”根据以往的经验,李翠判断患者缺氧是吸痰后痰栓阻塞气管导管导致的。她立即要求护士往气管导管内注射灭菌用水稀释痰栓。经过反复吸痰,保持气道通畅,患者缺氧症状迅速改善,转危为安。
李翠表示,“作为一名负责看护重症患者的医护人员,必须时刻保持警惕,才能及时发现患者病情变化的蛛丝马迹。”
李翠的辛勤付出,患者家属看在眼中,记在心中。记者采访结束时,刚好碰到患者家属黄先生过来对李翠表示感谢:“谢谢李主任的救命之恩!您不仅有高超的医疗技术,还有高尚的医德。”
(来源:海南日报)
传递医患文化创建和谐医疗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