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
*北京市红十字急诊抢救中心
病史汇报:患者女,39岁主诉:发现大脑前动脉瘤18天。现病史:患者18天前体检时发现大脑前动脉瘤,无头晕头痛,无恶心呕吐等其他伴随症状,现为进一步诊治来我院就诊,门诊以“左侧大脑前动脉A3段动脉瘤”收住院。既往史:体健。一般查体、神经系统查体:神清语利,查体合作,偶有左耳耳鸣,心肺腹阴性,四肢肌力及肌张力正常。心电图:未见异常。胸片:未见异常。实验室检查:未见明显异常。院外MRA
术前诊断:左侧大脑前动脉A3段动脉瘤术前用药:拜阿司匹林肠溶片mgqd(2天首剂mg)
硫酸氢氯吡格雷75mgqd(2天首剂mg)
阿托伐他汀钙片20mgqd(2天)
手术方案:
大脑前动脉瘤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
手术指征颅内动脉瘤明确动脉瘤有破裂出血风险手术风险:动脉夹层栓塞过程中动脉瘤破裂动脉瘤栓塞后占位效应致症状加重急性、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手术材料:
6F动脉鞘
6FGuiding
Synchro--14(0.in×cm)微导丝
Headway21微导管
Echelon--10微导管
LVIS支架(3.5mm×15mm)
弹簧圈(Codman3mm×6cm,ev31.5mm×2cm两枚,Target1mm×2cm三枚)
手术过程:
右侧股动脉行Seldinger穿刺,置入6F动脉鞘。由cm超滑泥鳅导丝携带单弯导管进行造影,右侧颈内动脉造影+三维:右侧大脑中动脉走行正常,大脑前动脉未见显影。右椎动脉纤细。左椎动脉为优势侧。左颈内动脉造影+三维:左侧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及双侧大脑前动脉走行正常,左侧A3段分叉部动脉瘤。撤出黑泥鳅和单弯导管,用超滑泥鳅导丝携带6FGuiding到达左侧颈内动脉,再次行三维造影测量动脉瘤数据,撤出黑泥鳅,调整至合适的工作角度后,路图引导下用Synchro--14(0.in×cm)微导丝携带Headway21微导管到达A3远端,再用Synchro--14(0.incm)微导丝携带Echelon--10微导管到达瘤腔内。多个投射角度辅助下,在Headway21支架导管中释放LVIS支架(3.5mm×15mm),覆盖瘤颈。经动脉瘤内预置的微导管在送入数枚弹簧圈(Codman3mm×6cm,ev31.5mm×2cm两枚,Target1mm×2cm三枚),工作位造影及标准正侧位造影显示动脉瘤填塞完全,载瘤动脉通畅,之后撤出各级导管系统顺利,结束手术。术前三维重建
三维测量
微导管到位
支架覆盖瘤颈,弹簧圈填塞
术后支架及弹簧圈情况
术后讨论:
大脑前动脉远端动脉瘤的发生率为2.0%-9.2%,以往多采用开颅夹闭。开颅手术入路空间狭小,动脉瘤位置较深;易损伤桥静脉及周围脑组织。随着介入技术和材料技术的进步,微导管的推进性和微导丝的扭控性都明显提高,使得远端血管的超选更为容易。越来越多的病例选择血管内介入治疗。本例患者载瘤动脉直径1.7mm,经微导管、微导丝超选进入瘤腔及载瘤动脉,多角度寻找工作位,应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达到动脉瘤的完全栓塞,载瘤动脉通畅。
作者简介
刘爱华
主任医师、教授
博士生导师
北京市神经介入工程技术中心副主任
中国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党建书记
中国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秘书长
中国医师协会科普分会神外专委会主任委员
中国青科协生物医药常务秘书长
北京医师协会神经介入分会秘书长
北京医师协会神经介入分会青委会主任委员
擅长脑动脉瘤、脑血管狭窄支架成形与脑血管畸形等微创介入治疗,脑血管病先后获省部级奖7项,先后承担国自然、科技部等课题12项,已发表学术论文篇(Neurology、Stroke等SCI论文62篇),已获发明国家专利4项,培养硕士生14名,博士生4名。
ToCureSometimes,ToRelieveOften,
ToComfortAlways.
欢迎感兴趣阅读天坛介入笔记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