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神经外科杂志(英文)
精选周刊第14期
、
神外前沿讯,慢性颈内动脉闭塞是缺血性卒中的常见原因,其远期卒中率是正常人的8倍。对于症状性慢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血管再通治疗能够降低远期的卒中发生率以及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等。
复合手术融合了外科及血管内治疗两者的优势,对于慢性闭塞尤其是长节段闭塞是一种安全及可行的手段。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血管神经外科已经累计完成多例慢性症状性颈内动脉闭塞的复合手术治疗,是国际上病例数最多的诊疗中心之一。
慢性颈内动脉复合再通手术中出现的颈内动脉海绵窦瘘是影响闭塞血管成功再通的影响因素之一。姜卫剑教授认为:深入了解术中颈内动脉海绵窦形成的机制、明确其临床及影响学特点,据此采取合理的治疗策略,才能进一步提高闭塞血管的再通率。
近日,在ChineseNeurosurgicalJournal/中华神经外科杂志(英文)上发表了以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血管神经外科姜卫剑教授为通讯作者,刘傲飞博士后为第一作者的研究论文《Dissection-relatedcarotid-cavernousfistula(CCF)followingsurgicalrevascularizationofchronicinternalcarotidarteryocclusion:anewsubtypeofCCFandproposedmanagement》。该论文提出慢性颈内动脉复合开通术中出现的颈内动脉海绵窦瘘是夹层性,而非海绵窦段颈内动脉局部损伤,并对其特点、治疗策略及在术中如何减少或避免该类型瘘的发生提出了建议。论文详情见文末。
研究内容简介如下:背景:慢性颈内动脉闭塞外科再通术中出现的颈内动脉海绵窦瘘(carotid-cavernousfistulas,CCFs),其机制可能是继发于严重的颈内动脉夹层而不是导致典型创伤性CCFs的海绵窦段颈内动脉的局部损伤。本研究的目的是明确CCFs和严重ICA夹层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及支架治疗后的临床效果。
方法:我们回顾分析了98例行慢性颈内动脉闭塞复合再通术的患者,其中5例因在慢性颈内动脉外科斑块剥离后出现夹层及海绵窦瘘而采用自膨支架进行治疗(自膨支架之间有一部分重叠释放),支架治疗的安全性采用30天卒中和死亡率进行评价,同时将造影图像上CCF的消失以及颈内动脉的再通作为治疗成功的指标。
结果:所有患者的CCFs与从颈内动脉颈段-海绵窦段的螺旋形长截断夹层密切相关。在自膨式支架置入后,5例患者前向血流均为TICI3级(其中4例患者CCF完全消失,1例患者明显改善)。在随访的6-37个月中,所有患者均未出现CCF综合征以及发生任何类型的卒中级死亡,其中1例患者出现搏动性耳鸣,但在1年后完全缓解。在6-24个月间行的血管造影显示5例患者的CCF均未见显影,其中4例患者颈内动脉通畅,前向血流TICI3级。
结论:慢性颈内动脉复合再通术中出现的CCFs与螺旋形的颈至海绵窦段颈内动脉夹层有关,支架重建能够成功治疗该类型的夹层。通过夹层真腔置入自膨支架可能是慢性颈内动脉闭塞复合手术所致的这种非典型CCFs较为合适的方法。
图1:典型病例(复合手术中形成的CCF、治疗及随访)A-B:术前正侧位造影C:微管造影发现CCFD:微导丝及微导管到达远端颈内动脉真腔E-F:自膨式支架置入术后造影(Wallstent7x40mm1枚,Enterprise4.5x37mm2枚)G-H:6个月CTA随访结果
图2:复合手术中CCFs的形成机制及与典型的创伤性CCFs的不相同。A:典型的创伤性CCFs的形成机制B:复合手术中CCFs的形成机制C:自膨式支架的治疗原理
论文详情Dissection-relatedcarotid-cavernousfistula(CCF)followingsurgicalrevascularizationofchronicinternalcarotidarteryocclusion:anewsubtypeofCCFandproposedmanagement
AbstractBackgroundThedevelopmentofcarotid-cavernousfistulas(CCFs)duringsurgicalrecanalizationofchronicinternalcarotidarteryocclusion(ICAO)maybesecondarytosevereICAdissectionratherthanafocaltearofthecavernousICAseenintypicaltraumaticCCFs.ThepurposeofthisstudyistoinvestigatethecausalrelationshipbetweentheCCFsandsevereICAdissectionsandtocharacterizetechnicalo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