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介入技术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材料学的进展。以颅内动脉瘤为例,近三十年来,弹簧圈、球囊、支架等各类栓塞材料推陈出新、层出不穷,极大扩展了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的适应症,并提高了治疗的安全性和远期效果。尤其是近年来血流导向装置的问世,使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治疗由囊内栓塞阶段发展到载瘤动脉重建的新时代,材料学的进展也带来了治疗理念的转变。Pipeline作为最早进入中国市场的进口密网支架,在临床中的应用已比较广泛。
今日,我们来回顾一下本组近期使用Pipeline治疗的一例颈内动脉大动脉瘤病例。
患者56岁女性,体检发现双侧颈内动脉动脉瘤1月。既往甲状腺次全切除术后8年,规律服用优甲乐,甲状腺功能正常。查体未见明显阳性体征。于日本行CTA结果提示双侧颈内动脉C6段动脉瘤,左侧较大,约11*12mm。
诊断:双侧颈内动脉动脉瘤(C6);甲状腺次全切除术后;
患者术前已口服双抗1周时间。
首先使用5F单弯造影管造影可见双侧颈内动脉C6段动脉瘤,左侧瘤颈宽,约7.6mm,瘤体大,大小约10.4*7.8mm。此乃血流导向装置即密网支架的绝佳适应症。
虽然造影时未见明显动脉瘤流入道”喷射征“,但考虑动脉瘤瘤颈较宽,未降低动脉瘤复发可能,最终决定除了应用Pipeline支架进行血管重建以外,在瘤腔内还是疏松填入几枚弹簧圈,以促进瘤内血栓形成和机化。
手术过程:首先将右股动脉鞘更换为8F动脉鞘,将6F90cm长鞘置入左侧颈内动脉C1段近端,Navien中间导管置于左侧颈内动脉C2段远端。使用Synchro(0.in*cm)携带Marskman微导管超选如左侧大脑中动脉,并将Marskman支架管置于左侧大脑中动脉远端。左股动脉穿刺,置入5F股动脉鞘,5FGuilding置于左侧颈总动脉远端,使用Synchro(0.in*cm)携带Echelon-10(45°预制)超选入动脉瘤内。
接下来便是手术重中之重的支架大小选择的部分。
载瘤动脉较粗的近端直径4mm,远端直径3.8mm,拟选择标注直径为4.25mm的支架,该支架既能兼顾动脉瘤两端正常载瘤动脉的直径以维持支架在血管内的良好径向支撑力,又能最大限度适应瘤颈处的载瘤动脉扩张。
那么支架的长度应如何抉择呢?
该动脉瘤瘤颈宽约8mm,瘤颈处的载瘤动脉直径超过了载瘤动脉的直径,因此支架在动脉瘤瘤颈处的实际长度会比正常血管内释放时有所缩短,但我们选择了直径稍宽的支架,实际所需长度应在8-10mm左右,支架原则上还需覆盖瘤颈两端各10mm长度的载瘤动脉,主编的经验是5mm可以提供足够的附着力,且我们选择较粗的支架,在载瘤动脉内实际释放的长度要长。所以我们选择支架的长度为20mm(10+5+5)。所以最后我们选择Pipeline支架的规格是4.25mm-20mm。
在释放支架时,使用pushandflufftechnique(PFT)即支架释放推拉技术。这要求术者对使用Lvis、Solitaire、Trevo等支架等经验,在多角度的投射下,明确Pipeline支架完全释放。此外由于Pipeline具有独特的保护套袖,因此在收取支架导丝时,需要将保护套袖充分收入到支架导管内,以免套袖挂在支架边缘,造成导丝回收困难及支架移位。
之后通过预置在动脉瘤内的Echelon-10微导管填入数枚弹簧圈。术后造影可见动脉瘤部分栓塞,载瘤动脉通畅。
术后患者清醒拔管,安返病房。术后患者稍有躁动一日,余无明显阳性体征,经复查头颅CT未见明显缺血与出血征像。给予患者脱水、激素、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患者症状好转痊愈出院。
主编寄语:
1.标准动脉瘤双侧股动脉穿刺,密网支架置入及弹簧圈栓塞术。通过望远镜技术提供良好的支撑力,对于支架导管的到位,支架的释放提供有力的保障。——稳扎稳打,步步为营!
2.对于大动脉瘤的治疗,支架的选择是重中之重。多角度仔细的测量再留动脉直径,瘤颈的长度。通过这些数值选择所需支架的直径及长度。——沙场点兵,大战在即!
3.支架的释放是需要临床工作中不断体会及总结的,虽说没有到大”止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地步,但是主观的感受确实很难通过文字进行阐述。只能强调:慢释放、充分释放、规范操作、不可冒进。回收支架导丝时依旧强调对于保护袖套充分收入支架导管后回撤,避免支架的牵扯移位。——小心应战,戒骄戒躁。
4.对于体积大的动脉瘤(1cm),治疗后建议使用甘露醇、激素规范治疗。——完美收官,马放南山。
术者:王梦阳(医院)、霍晓川、金恒伟、刘爱华(医院)
术者简介
刘爱华、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导,北京市神经介入工程技术中心副主任、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中心PI、王忠诚中国神经外科青年医师奖获得者、中国医药卫生科技创新人物获得者、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生物医药副秘书长、中国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秘书长、中国医师协会科普分会神外专委会主任委员、北京医师协会神经介入分会秘书长、北京医师协会神经介入分会青委会主任委员、北京市卫生系统高层次卫生人才、北京市委组织部优秀卫生人才、北京市科技新星人才,擅长脑动脉瘤、脑血管狭窄与脑血管畸形等介入治疗,脑血管病相关研究获得科学技术进步奖6项,先后承担国自然、科技部等课题12项,已发表学术论文篇(Stroke等SCI论文61篇),获得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培养硕士生14名,博士生4名,主编主译脑血管病专著2部。
欢迎感兴趣阅读天坛介入笔记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