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详情
患者,女性,38岁。主因“发现颅内动脉瘤1周”入院。患者1医院体检,查头部MRA、CTA发现左侧颈内动脉眼段动脉瘤,为进一步行血管内治疗,门诊以“颅内动脉瘤”收住我科。
既往史:有甲亢10年,甲状腺切除术8年,甲减3年,平时口服优甲乐治疗。无药物过敏史。家族动脉瘤SAH病史。体格检查:左侧:BP/72mmHg右侧BP/70mmHg,心肺腹未见明显异常。神经系统查体:无明显阳性定位体征。
术前检查
-06-20外院头颅MRA:左侧颈内动脉眼段动脉瘤(图1)。
-06-23外院头颅CTA:左侧颈内动脉眼段动脉瘤(图2)。
入院后给予双联抗血小板(阿司匹林肠溶片mgqd+氯吡格雷片75mgqd)治疗。
术前诊断:1.左侧颈内动脉眼段动脉瘤2.甲状腺功能减退
术前讨论
手术指征:患者头颅MRA、CTA提示左侧颈内动脉眼段动脉瘤,存在破裂出血风险。。
治疗过程简述
患者取平卧位,全身麻醉成功后,右侧腹股沟区消毒铺无菌巾单,右侧股动脉行Seldinger穿刺,置入6F动脉鞘。cm泥鳅导丝携带6F导引导管超选入左侧颈内动脉。导引导管位置满意后,接高压肝素盐水持续稳定滴注。行三维血管重建,显示左侧颈内动脉眼段动脉瘤(图3)。
调整至合适的工作角度后,路图引导下由ASAHI(0.”xcm)微导丝将PROWLERSELECTPLUS支架导管超选至左侧大脑中动脉,撤出微导丝并接高压肝素盐水持续滴注备用。路图指示下,由ASAHI(0.”xcm)微导丝将Echelon-10,微导管超选进入动脉瘤中,位置满意后撤出微导丝备用。多个投射角度辅助下,将一枚直径4mmx16mm的ENTERPRISE2支架缓慢释放,完全覆盖动脉瘤颈,经动脉瘤内预置的微导管送入数枚弹簧圈(图4
工作位及标准正侧位造影显示动脉瘤填塞完全,载瘤动脉通畅(图5)。
患者术后病情稳定,治疗好转出院。
讨论
此例患者为微小动脉瘤,38岁年轻女性患者,中度抑郁症,有家族动脉瘤破裂病史,患者本人要求手术治疗意愿极其强烈,此部位的动脉瘤开颅夹闭有一定的难度,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是可选的治疗手段之一。
支架辅助是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手术中的一项重要技术。有了支架辅助,可以将以前无法获得致密栓塞甚至无法栓塞的颅内宽颈、微小、梭形动脉瘤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增加栓塞比例,防止动脉瘤复发,促进愈合。
支架在其中主要起到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1.保护载瘤动脉,使弹簧圈能很好地在动脉瘤内填塞,防止因载瘤动脉狭窄、闭塞造成术后脑梗死;2.增加瘤颈栓塞密度,由于有支架的阻挡,弹簧圈在瘤颈部可以依载瘤动脉形态塑性,完全覆盖动脉瘤颈,促进血栓化及愈合;3.改变载瘤动脉的形态,引导血流,减少血流进入动脉瘤,促进愈合;4.刺激血管新生内皮生长,促进动脉瘤愈合。
术者:付洪伟(医院)
金恒伟霍晓川刘爱华(医院)
ENTERPRISE2简介
《作者简介》
刘爱华、中共党员、博士学历、神经介入知名专家、神经外科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市神经介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PI、王忠诚中国神经外科青年医师奖获得者、中国医药卫生科技创新人物获得者、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生物医药副秘书长、中国医师协会科普分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医师协会神经介入分会常务理事兼秘书长、北京医师协会神经介入分会青年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市卫生系统高层次卫生人才、北京市委组织部优秀卫生人才、北京市科技新星人才,从事神经外科(脑血管病介入治疗)20余年,擅长脑动脉瘤、脑血管狭窄与脑血管畸形等微创介入治疗,脑血管病相关研究先后获得科学技术进步奖6项,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等课题12项,国内外共发表学术论文篇(发表在Stroke等专业期刊SCI论文61篇),其中第一或通讯作者SCI论文32篇,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已经培养硕士研究生14名,博士研究生4名,主编主译脑血管病专著2部。入选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常务理事、中央与国家机关青联委员、北京市青联委员等。
欢迎感兴趣阅读天坛介入笔记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