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者寄语
颅内动脉瘤在人群中的发生率约1%-2%,动脉瘤破裂出血后致死率约25%-50%。根据ISAT及ISUIA研究均表明,介入栓塞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开颅夹闭,所以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渐渐成为发展趋势。然而大脑中动脉瘤由于其位置的特殊性,栓塞术后复发率较高,是否开颅夹闭或介入栓塞治疗仍有争议。随着各种新型介入材料的问世,使大脑中动脉瘤栓塞术后复发率更低,越来越多的此类患者接受了介入栓塞手术,但其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观察。
加奇生物全新的Jasper?SS弹簧圈推送稳定,圈体柔软,寻空能力强,不踢管,解脱可靠,为手术提供了有力支持。
本期嘉介谈医院神经外科沈沉浮教授,展示Jasper?SS弹簧圈栓塞双侧大脑中动脉多发动脉瘤治疗体会,精彩不容错过。
病史简介患者基本信息
男性,65岁
因“头晕检查发现双侧大脑中动脉瘤1月”入院。
简要病史
现病史:
患者1月前医院行头部MRI及CTA检查提示颅内多发腔隙性脑梗塞,双侧大脑中动脉多发动脉瘤;予抗血小板聚集、降血脂等对症处理后患者头晕症状好转;为求大脑中动脉瘤手术治疗入我科。
查体
神清语利,神经系统体查(-)。
术前影像学检查
术前CTA:
1、左侧大脑中动脉M1段颞干起始部动脉瘤。
2、右侧大脑中动脉M1段颞干起始部动脉瘤。
3、右侧大脑中动脉M2段下干分叉处动脉瘤。
术前DSA:
左侧大脑中动脉M1段颞干起始部动脉瘤,5.2*5.5*4.9mm。
右侧大脑中动脉多发动脉瘤,直径3.5*3.2*3.8mm、4.0*2.5*3.0mm。
治疗经过术前讨论手术方式选择影响因素(介入栓塞VS开颅夹闭):
血管条件
动脉瘤数目
手术意愿
患者一般情况
动脉瘤部位
瘤颈宽度
是否累及重要分支
术者的经验
术中涉及介入器械选择6F血管鞘
6F90cmCOOK长鞘
6FCM中间导管
Echleon10微导管
Traxcess微导丝
支架导管
支架:LEO3.5*18、LEObaby2.5*18、Enterprise4.5*28mm
Jasper?SS弹簧圈(4*10、4*6、3*8、3*6、2.5*10、2*6、2*4、1.5*3、1.5*2)
强生弹簧圈(5*12)、美敦力弹簧圈(4*10)
手术过程1左侧大脑中动脉M1段动脉瘤。支架导管以及弹簧圈微导管到位,半释放支架。成篮圈成篮之后,填入Jasper?SS弹簧圈,最后完全释放支架。
左侧大脑中动脉M1段动脉瘤不再显影,同时颞干得到了保护。
2右侧大脑中动脉M2分叉部动脉瘤。支架导管以及弹簧圈微导管到位后,填入Jasper?SS弹簧圈(4*10),半释放支架,继续填入两枚Jasper?SS弹簧圈致密栓塞。填塞过程中,Jasper?SS弹簧圈圈体柔软,微导管头端始终保持稳定,稳定解脱之后完全释放支架。
右侧大脑中动脉M2分叉部动脉瘤致密栓塞,动脉瘤不再显影。
3右侧大脑中动脉M1颞干起始部动脉瘤。支架导管以及弹簧圈微导管到位后,填入一枚Jasper?SS弹簧圈。完全释放支架后再填入两枚Jasper?SS弹簧圈。整个填塞过程中,无“踢管”现象发生。
右侧大脑中动脉M1颞干起始部动脉瘤不再显影,颞干得到了保护。
病例总结
1
本病例双侧大脑中动脉瘤介入治疗,缺血并发症发生率较高,术前、术中、术后需要充分抗血小板治疗。术前阿司匹林mg+氯吡格雷75mg(基因型检测为中代谢型)连续5天,有条件需检测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抑制率。术中第一枚支架半释放时即静脉推注6ml替罗非班,并4ml/h静脉持续维持泵入。术后继续替罗非班4ml/h泵入,维持48h,逐渐减量直至停止,继续口服阿司匹林mg+氯吡格雷75mg/天。
2
Jasper?SS弹簧圈推送稳定,圈体柔软,寻空能力强,不踢管,解脱可靠,为手术提供了有力支持。
3
编织支架贴壁性好,灯笼技术推挤支架可有效保护分支血管、较高的金属覆盖率可以有效降低复发率。
4
EP支架支撑力好,可以改变血管走行,减少动脉瘤复发。
术者简介沈沉浮
医院
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擅长出血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及脊髓血管疾病的外科手术及介入治疗,在国内较早开展了新生儿脑血管疾病的诊治主持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3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6篇扫码查看嘉介谈往期精彩内容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脑医汇App(原神介资讯App)“短视频”功能全新上线,碎片化时间学习内容,长按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