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数发生在长骨的骨骺中心,特别是骨端骨骺以外的另一些骨骺内各大转子、大结节骨骺等处。股骨上下端、胫骨上下端等长骨是其好发部位,膝关节附近的发病率几乎占该肿瘤总数的一半。发生于肱骨上端的因系codman首次报道,故又称为codman肿瘤。
诊断与鉴别诊断 1.骨巨细胞瘤:多发生于干骺愈合后的骨端,骨破坏区膨胀明显 瘤灶周围无硬化带表现,骨破坏区内亦无钙化影。2.内生软骨瘤:骨破坏区内常可见钙化,但多见于成人短管状骨 发生于长骨者,多位于干骺端并向骨干方向发展。3.软骨粘液样纤维瘤:发生于干骺端,常为多房状呈蜂窝样,少见钙化。4.骨骺、干骺结核:病灶多位于骨骺或跨干、骺,病变较小且无膨胀 一般无硬化边,可见细小死骨,邻近骨质常疏松。(责任编辑:施静妮)
影像学表现
特点是不等量软骨样基质包绕着软骨母细胞,少数侵袭性生长和发生转移,或恶变为肉瘤。肿瘤中可见出血、坏死与囊变及砂砾样钙化。本病约20%~25%左右并发动脉瘤样骨囊肿病,多见于青少年,多发生于11~30岁,男性多,多发生于四肢长骨,其中以股骨和肱骨最多。发病缓,一般症状轻,邻近关节不适、积液,局部疼痛肿胀、活动受限,少合并病理骨折。
mri:t1wi上呈低信号,而在t2wi上可呈均质高信号,钙化为低信号,出血囊变t2则为明显高信号。
x线:多位于干骺愈合前的骨骺,可突破骨端进入关节,可跨越骺板向干骺端扩展,单纯位于干骺端少见,多半为圆形或不规则形骨破坏,轻度偏心性膨胀,少数呈分叶状或多房状,其边界清楚,常有硬化,病变可穿破骨皮质形成软组织块,少有骨膜反应,骨破坏区可见钙化,呈小点状、斑片状或团块状。
ct:易显示骨破坏区少量钙化及邻近关节的积液征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