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刘亦风
自从进入互联网时代,一旦有城市之间的话题,各大论坛,总是各执一词,争论不休,这些年有很多人问过我,未来中国第五城会花落谁家?
我的答案是,武汉。
城市发展取决于三个方面:
过往历史、地理位置、政策女神垂青的角度与力度。
此三个因素交织在一起,开的花不一样,导致结出果实的味道也不一样,北京很咸,重庆很麻,广州是砂锅炖野味的味道,而说到武汉,则如王境泽那样:
我信了你的邪,个斑马,真香!
01
先说历史:
武汉每次都在中国历史的转折点上,起到了关键作用。
多年前熊通的自封楚王,率先「不服周」,成为从周天子进入封建时代的转折点。
年,辛亥革命在武昌打响第一枪,终结了封建社会,一开始所有人都没有想到,这会是日后新中国的伟大起点。
年在武汉召开的中共五大与随后的八七会议,在白色恐惧中,「枪杆子里出政权」、「武装斗争救中国」,成为我党历史的重要转折点。
新中国成立后,「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武汉长江大桥从开建到通车,全程都活在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之中。
年,改革开放第二年,汉正街恢复了小商品批发市场,中国上个世纪最著名的「天下第一街」就此诞生,三年后,《人民日报》头版发表《《汉正街小商品市场的经验值得重视》》的社会评论,中国商业街历史的转折点正式来临。年,88岁的邓公从武昌开始了南巡之路,中国改革开放从此进入新的阶段。
21世纪以后,武汉虽然也在发展,但跟所有的内陆城市一样,只能缓缓看着沿海城市的腾飞。
仿佛丢失了一段历史。
每次跟狗哥讨论武汉新世纪发展的问题,做了一辈子热干面的狗哥都满脸不忿,那样子:
像极当年追《三国演义》时看到诸葛亮陨落五丈原,遗憾,不甘,甚至有些许愤怒。
抱有狗哥想法的武汉人很多,但大可不必。
时空漫长,星空浩瀚,不过是有人先成星辰,有人后变星辰而已。
回顾新中国的历史,如果按照超高像素的三维中国地图来看待,其实这73年来,全中国一共有三条发展线,分别是:
沿海线、沿江线,京广线。
沿海线:关联国际,与世界接轨最紧密的一条线,世界好,它先好,世界差,它先差。
京广线:与国际接轨后,国内的发展必须人为开辟一个通道,京广线就是真正意义上的打破了中国南北隔绝的通道,使得困扰了中国历史几千年的人口大迁徙成为可能,也极大的调动了国内各版块的资源要素,这是人员流动货物流动最大的动线,搁千年前,京广线的意义就如同宋明时期的京杭大运河。
沿江线:长江,不仅是长江经济带的核心,也是中国是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生命线。
改革开放的90年代与新世纪初,中国是外向性与出口性经济模式,所以沿海线成了大国崛起的最大依仗。
年左右,沿海线基本定型,女神终于对沿江线掀起了裙角。
于是,武汉这样有产业基础的城市终于有了用武之地。
成了近十年全中国增长最快的几个城市之一。
最近几年,不断的加深长江主航道的深度,使得南京段以下也达到12.5米水深,常年可行驶5万吨货轮,武汉段到南京段,6.5米常年可航行2万吨,丰水期5万吨,这为大宗货物的运输提供了可能:
是现代工业化城市的基础。
此三条线一共形成了四个交叉点,京广线和沿海的交叉点是北京与天津,长江线和沿海交叉的是上海,京广线和沿海交叉的是广深。
这三个交叉点,分别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好的三极。
而咱们新中国的经济发展史,就是这三条线的建设历史:
教员时代主要建设的是京广线,邓公之后主要是沿海线,而现在中央志在打造第四极。
这个第四极,正是京广线与长江线的交叉点:
武汉。
这就是所谓的地理优势。
年5月19日,霍尼韦尔在武汉启动其新兴市场中国总部项目,霍尼韦尔中国区总裁林世伟说:
最初选择武汉,是考虑到这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优势明显、人才储备丰富、产业基础雄厚。
任何城市诸如产业结构、科教文卫,都只是地理位置的结果罢了:
科教文卫这些年的武汉一直稳居TOP5,产业机构也常年位居TOP10。
但一个城市想要更进一步,光有地理优势显然还不够,必须有女神垂青的契机。
而武汉每一次都出现在历史转折点上,每一次的历史转折点:
都改变了城市,甚至整个中国的进程。
年12月1日,武汉市首例新冠病人的发病,就是新的历史转折点。
02
其实,所有人都小瞧了这场疫情的影响力,这是实打实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国际局势的影响,在未来将超过人们想象的最极限。
基辛格其实早就不断在呼吁:
这场疫情终将永远改变世界局势。
两年后,再回首,年初,作为全球第一个被疫情冲击的城市,武汉封城的重大意义,可以很明确的说:
这不仅是武汉的城市命运,甚至可以说是当代中国国运的关键转折点。
当初如果武汉不封城,没有守住,那我们今时今日,兴许就是美国的确诊万例,印度的遍地狼烟,这个后果,在14亿人口的中国,不堪设想。
武汉守住了,就是我们现在的模样,胸有千万兵,而面如平湖的笑看美帝风云,调侃三哥烽火。
武汉守住了,在全球疫情冲击下大背景下,不仅再一次证明了中国令人心悸的万众一心的独特力量、全国总动员的调度能力,制度的优越性等等精神属性的高度,还为国家争取了全球独一份,有条不紊继续韬光养晦的发展关键时间。
后面发生的一系列国际事件的起点,在我个人看来,就是那年武汉78天的封城。
而当一个中国城市的命运与世界局势产生了深刻共鸣,与国家并肩站到历史转折点上,这座城市注定将会有重大突破!
「英雄的城市」,不仅是中央对武汉历史的再一次肯定,也是对武汉现在与未来的一种盖棺定论。
所以, 到国际疫情爆发,中央提出「经济内循环」后,国家对武汉发展的大力倾斜,也就再正常不过了。
「支持武汉建设继北京、上海、粤港澳国际、成渝区域科创中心后的又一个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重大区域」这种宏观叙事不多说:
国安中心,中碳登与长江三峡集团总部落户武汉,顺丰机场+铁路/公路+阳逻港组合成的“水陆空”一体化综合交通物流枢纽,就是政策垂青的标志性事件。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总部落户武汉,不仅仅是一些高质量的就业岗位、税收,还包括未来,肯定会带动湖北新能源产业链的大发展。
而相对这些,中碳登之于武汉,不仅仅是填补了内陆城市金融领域的空白,也是区分其他同类型城市,最为独特的地方:
这是一个国家级金融平台。
其他城市或许还可以邀请一级央企总部入住,或者是自身发展起来几个航母级企业,但是:
几乎没可能获得国家级金融平台了!
此三者结合在一起,不仅是助力武汉碳金融中心建设,甚至随着国家双碳战略的推进,在未来,武汉有望成为中国,甚至世界的:
新能源产业的中心。
大城市的特色就是拥有航母级别平台,这种平台,重庆1个,杭州与南京2个,而武汉是:
五个!
展开来说很可怕,这里就简单说吧。
武汉航母级平台,就是7大新兴科技产业:
光谷,车谷,网谷,星谷,药谷,金融谷,花湖空港与铁路总局双枢纽。
这里头,每一个后面都是上百个公司在孵化和进步,而且不少产业都开始到达实用和世界先进水平了,时间正是站在历史转折点上的:
。
单就这一年,中国武汉商业航天中心,年火箭发射成功,而且卫星也开始量产了;网安中心开始运行首批培训学员名硕士!花湖机场开始有飞机起落;中碳登正式在武汉启用。
而前身为「武汉芯片」的长江储存生产的芯片,也在这一年:
打破垄断,并开始量产,进入了华为和苹果高端产品供应链!
而各个领域的一些优秀的民营房企,也在武汉新的历史转折点上:
有一分光,但努力的发出千点热,直至武汉的上空热力四射、星光灿烂。
03
新能源汽车方面,雷军是仙桃人,武汉成为小米的第二总部也是理所当然,承载了雷军部分造车梦的小米产业园二期工程,这一年开工;来自黄石的何小鹏也在这一年将整车及动力总工厂建在了武汉;几乎同期落户武汉的,还有国产能源汽车的王者比亚迪的刀片电池工厂。
年疫情过后,相继有35家企业总部、第二总部密集进入武汉,其中就包括阿里巴巴,字节跳动等众多互联网公司的第二总部或者研发中心。
速度与物流是这个时代发展的大动脉,也是城市发展所依仗的重要核心。
在武汉历史转折点上,交通方面也迎来了史诗级别的突破。
武汉近年来的交通轨道,地铁线路增长至11条,运营站点座,运营总里程达到公里:
一跃成为中国地铁“第五城”,排名世界城市第7位,正式迈入“世界级地铁城市”。
年,武汉将建成形成「环网交织、快线穿城、轴向放射」总规模公里的市域城市轨道交通网络,武汉的城市空间布局便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和城市能级得到质与量的再次飞跃。
这便是武汉。
处于中国第四极交叉点的优越地理条件,本身底子厚。
加上高科技,新能源、医药、芯片等新兴战略产业的集群发展,随着政策的偏爱与宠幸,中碳登,央企和顺丰机场深入运营,又有龙湖、小米、华为这样各领域的优秀民企的努力:
十年内,武汉将逐步超越,并与其他几个新一线城市拉开一个小身位,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第五城。
对了,很多人兴许还不明白,武汉年新增人口+的概念。
疫情之后,人口增量排名全中国第一,顺手创造了历史记录!
排名第二的是成都,为24.5万,第十名的福州之后,就再也没有一个城市人口增量突破10万了,北京、上海、广州合计仅增:
7.7万人。
而且,巅峰时期的北上广深,年增量都在60-80万左右,从来没有超过万。
历史总是押着相同的韵脚,从欧美国家,到中国近代史,无数历史与事实,已经告诉了我们:
无论是地理位置,历史转折,还是政策指引,人口就是一切经济与发展的基础,几百年来,全球史诗般的人口转移,每一次都引发了霸权更迭,产业更替与区域兴衰。
从改革开放前的向东北集聚,到改革开放后的孔雀东南飞,从京广线到沿海线,从出口模式到内循环,新的历史转折点来临以后:
个斑马,这次,终于轮到武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