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解放军医院血管外科成功诊治较为罕见的颈动脉体瘤一例。患者为老年女性,63岁,因反复头晕1年余就诊,查体可触及左颈部搏动性肿物。头颈部动脉CTA可见左颈动脉分叉后方21X24mm的肿物,诊断为“颈动脉体瘤”。考虑到此疾病较为罕见,肿物周围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手术难度及风险较大,术后并发症较多,血管外科全体医护人员在顾洪斌主任的带领下,做了充分的围手术期准备和详细周密的手术计划,以及可能出现的术中突发情况和术后并发症的处理预案。3月31日在全麻下行手术治疗,术中采用颈部小切口,颈部血管及重要神经得到充分保护,出血少,肿瘤完整切除,颈部淋巴结清扫彻底,术后顺利拔除气管插管,安返病房。术后患者恢复顺利,无神经损伤并发症。病理证实颈部肿物为颈动脉体瘤,肿瘤包膜完整,淋巴结无转移。日前患者已顺利康复,痊愈出院。
什么是“颈动脉体瘤”呢?首先我们需要知道什么是颈动脉体。颈动脉体是人体的一种化学感受器,它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后内侧的外鞘内,也是肾上腺外副交感神经节系统的一部分,颈动脉体是至关重要的外周呼吸感受器。当体内氧含量、二氧化碳含量及H+浓度发生改变时,颈动脉体则通过释放神经递质来加以调节,以维持机体处于稳定状态。发生颈动脉体的肿瘤便称之为颈动脉体瘤(carotidbodytumorCBT)。颈动脉体瘤是一种临床较为罕见的疾病。
颈动脉体瘤通常继发于慢性阻塞性肺病或在高海拔生活区生活者,好发年龄为50岁左右,约20%颈动脉体瘤患者有家族史。目前已明确的特定基因突变与副神经节瘤发生有关,SDHD基因(琥珀酸泛醌氧化还原酶亚单位D基因)可能是家族性颈动脉体瘤的遗传基因。
颈动脉体瘤大体标本上成褐色,卵圆形或圆形,有薄层纤维包膜,切面成分叶状,肿瘤血管极其丰富。根据肿瘤大小及其与周围血管和神经的关系,颈动脉体瘤常用病理分级法(Shamblin分级法)分类:I级:颈动脉体瘤体积较小,与颈动脉粘连极少。II级:颈动脉体瘤体积较大,与颈动脉粘连较多。III级:颈动脉体瘤体积巨大,瘤体将颈动脉完全包裹。
颈动脉体瘤典型的临床表现为颈部外侧出现无症状性肿块,肿块多可左右移动,但很少能上下移动(Fontaine征)。当肿瘤增大时、侵及脑神经时,可出现相应的神经症状,如吞咽困难、声音嘶哑、伸舌偏向患侧等症状;亦可影响脑组织供血而引起头晕、耳鸣、视物模糊等症状;亦可因肿瘤有神经内分泌活性,而出现潮红、心慌、出汗、畏光。
彩色多普勒超声因其诊断准确、无损伤而作为颈动脉体瘤的首选检查,超声可见颈动脉分叉处肿块,颈动脉呈杯口状,血供极为丰富。颈动脉造影为诊断“金标准”,造影可见颈动脉分叉增宽呈杯口状,瘤体内有丰富的细小滋养血管。
颈动脉体瘤的恶变率在5%左右,即使不发生恶变,逐渐增大的瘤体会压迫和侵及颈部重要的血管和神经,因此颈动脉体瘤的治疗原则是,一旦明确诊断应立即完整切除。
因颈动脉体周围有丰富而重要的血管和脑神经,因此术中的血管和神经保护尤为重要。若肿瘤较大,与周边血管和神经神经关系紧密,则手术难度较大,术中大出血、术后并发脑神经损伤的可能性就会较大。即便目前诊断和治疗技术的日趋成熟,但术后脑卒中发生率仍有5%,脑神经损伤发生率高达20-40%。
为预防术中可能阻断颈动脉导致脑梗死,术前可采用如下措施:1.术前压迫阻断患侧颈总动脉,促进Willis环开放(Matas试验);2.术中避免低血压,保证一定的脑灌注压;3.采用全麻降低脑组织代谢率,提高缺氧耐受力;4.若需阻断颈动脉,需在阻断前予以全身肝素化(20-30mg),预防血栓形成。
本例患者为颈动脉体瘤III级,瘤体较大,与颈内动脉关系密切。术中未阻断颈动脉,完整切除颈动脉体瘤,出血少,未输血。术后无神经损伤等任何并发症。本例手术的顺利完成,标志着我院血管外科日益成熟的技术水平。
绂忓璇惧爞濡備綍鏂ザ涓嶅緱涔宠吅鐐?棰堟鐥呭悍澶嶆姢鐞嗛妞庝繚鍋ユ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