齿状线:齿线距肛门口约3cm左右,是肛管皮肤与直肠粘膜的连接处,上下组织构造不同齿线是皮肤与粘膜的交界处,齿线以上是直肠,肠腔内壁覆盖着粘膜;齿线以下是肛门,肛管覆盖着皮肤齿线以上的痔是内痔,齿线以下是外痔,齿线以上的息肉、肿瘤附以粘膜,多数是腺瘤;齿线以下的肿瘤,附以皮肤,是皮肤癌等齿线以上的神经是植物神经,齿线以上的血管是直肠上血管,齿线以上部淋巴向上回流,齿线以下的淋巴向下回流,经大腿根部汇入腹股沟淋巴结几乎所有肛门、直肠先天性畸形都发生在齿线齿线还是排便反射的诱发区齿线区分布着调度特化的感觉神经终末组织,当粪便由直肠到达肛管后,齿线区的神经末梢感受器受到刺激,就会反射地引起内、外括约肌舒张、提肛肌收缩,使肛管张开,粪便排出如手术中切除或损伤齿线过重,就会引起排便反射减弱或感觉性肛门失禁
肛门直肠周围血管 : 肛门直肠部的血管十分丰富,动脉供应主要来自直肠上动脉直肠下动脉、骶中动脉和肛门动脉其动脉之间有很丰富的吻合
提肛肌 分三部:一、耻骨直肠肌;二、耻骨尾骨肌;三、髂骨尾骨肌
肛门直肠部肌肉:肛门直肠部周围环绕着许多肌肉,构成盆底,承载着腹盆内的器官,控制着排便,具有十分重要的生理功能这些肌肉可分为:肛门外括约肌、肛门内括约肌、提肛肌、联合纵肌和肛管直肠环五部分
肛管直肠环肛管直肠环:在临床检查上十分重要它是由外括约肌浅层、深层及提肛肌的耻骨直肠肌和内括约肌的一部分组成一肌环,称作肛管直肠环对肛门有括约作用,在直肠下端后方及两侧此环如绳索,后部比前部发达,前部比后部稍低如嘱患者吸气并收缩肛门时,此环更为明显以食指伸入肛管内反复检查,可以确定其位置,并可以发现此环呈u字形在肛门后方明显,两侧稍差,前侧则不明显
肛门直肠旁的间隙:容易感染发生脓肿
联合纵肌 直肠纵肌与提肛肌在肛管上端平面汇合时,肌束混合在一起,形成了集平滑肌纤维、少量横纹肌纤维、大量弹力纤维的肌束,被称之为联合纵肌联合纵肌在临床上有重要意义:固定肛管协调排便联合纵肌之间共有四个括约肌间间隙,最内侧间隙借穿内括约肌的肌纤维与粘膜下间隙交通,最外侧间隙借外括约肌中间襻内经过的纤维与坐骨直肠间隙交通
肛门是肛管的外口,直肠是消化管的末段
肛门外括约肌 是属于随意肌提肛肌左右各一,联合作成盆膈,是随意肌上面盖以盆膈筋膜,使之与膀胱、直肠或子宫隔离;下面覆以肛门筋膜,并成为坐骨直肠窝的内侧壁
直肠上端约在第三骶骨平面与乙状结肠相连,向下沿骶尾骨屈曲,穿过盆底终于齿线 肛管上端止于齿线与直肠相接肛门缘到直肠末的一段叫肛管长2.5~4cm,肛管周围无腹膜遮盖有内括约肌和提肛肌围绕,肛管表层为复层上皮,受脊神经支配,非常敏感肛管中下部交界线正对内括约肌下缘与外括约肌皮下层的交界处指诊可触到一个明显的环形沟,此沟称为括约肌间沟(亦称肛白线)连接肛隐窝与肛腺的管状部分叫肛门腺导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