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杰地灵霍云海灵石有位中医世家人才

爱撒从医路硕果挂枝头

文/霍云海

灵石河西山川秀美,人杰地灵。在距灵石县城西二十公里的交口河畔,坐落着一个古老而美丽的村庄——峪口村。峪口村居于夏门、段纯、英武、交口四个乡镇中心位置,坐北朝南,抱阴负阳。该村古有子夏庙辉,今有“两杏”英声,原名“石门玉”,清朝年间改名为“峪口”。中医师张计锁就诞生在这个村庄。张计锁从事中医长达五十余年,和共和国共同迈入七十华诞。他出身农民,家境贫寒,但聪颖智慧,性格倔强,好学上进,刻苦钻研,由一位普通的农民转变为一名乡村医生,又由一名乡村医生成长为国家全民专业技术干部,最终成为灵石县中医界有史以来第一位高级职称副主任中医师。五十年的从医之路,充满诸多艰辛坎坷,也收获了满满的喜悦硕果。张计锁热爱中医药事业,潜心学习,深入研究,大胆探索,勇于实践,揭示规律,创新方法,创建了中医科学特色疗法,在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上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突破,为祖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因此,他既是一位中医药事业的开拓者,又是一位中医临床医学科学的践行者,还是一位中医药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五十年从医一路走来,张计锁亲身经历并见证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医药事业发展变迁的历程,并深深地根植在这块肥沃的土地上,将自己的一生融入到祖国中医药发展的伟大事业中。01天赐良机矢志学医

 

子夏庙位于峪口村东南,修建于唐朝,重修于清朝顺治七年(年)。庙宇高大雄伟,古朴典雅,一派人文气势。据说孔子的第十二个弟子子夏巡游西北骑马路过此地,并设馆授徒,留下一段千年佳话。后来村人募集财物,在此修建庙宇,取名“子夏庙”。一来为了纪念先圣,福佑村民,人财鼎盛;二来供村人作杏坛和杏林之用,培育后代,多出人才,祛疫除疾,身心健康。解放后,子夏庙改为峪口小学。中医师张计锁,从小就读于子夏庙这所学校。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灵石县中学。此时的张计锁风华正茂,雄心勃勃,本以为为实现自己的崇高理想插上了飞翔的翅膀,内心由衷地喜悦;却不料事与愿违,初中刚刚读了一年,就受到文化大革命运动的冲击而辍学了,张计锁被迫返乡务农。学业中断,理想迷茫,前途未卜,他陷陷入极度的沮丧和痛苦之中。本来勤快灵动、惹人喜爱的他一度沉默寡言,闷闷不乐,精神萎靡,不思茶饭。又未料这时天赐良机,柳暗花明。偶然的一次机会,有人为他提亲,女方是本村刘庆森医生之女刘爱英。刘庆森系北京中医学院六四届毕业生,时在汾西矿务医院工作,拥有深厚的中医学理论知识、丰富的临床医学经验和精湛的医疗技术,在当地和系统内很有名气,可谓一方名医。张计锁父母一听是刘庆森的女儿,甚是喜欢。可又担心孩子年龄尚小,早定终身恐有反复,故犹豫不决。此时张计锁沉思了好几天,虑前想后。他想起年12岁的姐姐因病早逝,邻里、村人因病去世者也颇多,只因国家贫困,农村缺医少药,家庭生活饮冰茹檗,无力无人救治,其惨景历历在目。而自己又辍学在家,处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学医成才是不错的选择。在强烈的思想感情的冲击下,他对医学产生了莫大的兴趣,于是立志学医,救死扶伤,服务大众,毅然同意与刘爱英定婚。婚约既定,其岳父刘庆森深知爱婿心结,于是打破旧的“传男不传女,传儿不传婿”封建传统观念,将《医学三字经》《中医基础理论》等中医学书籍赠予他,并叮嘱道:祖国中医学博大精深,奥秘无穷,要想成功,须具有仁心厚德,更要有吃苦拼搏精神。又给他制定了严密的学习计划,对学习时间、内容、目标和方法等都作了详细、明确的规定和要求。还要求不能放弃基础文化课知识的学习和深造,要统筹兼顾。至此,刘庆森医生既是他的岳父,又成为他的恩师,婚姻之缘叠加中医之缘,可谓喜鹊唱枝,双喜临门。在其岳父的引导、启迪、释疑、解惑之下,他步入了中医之路。彼时,全国掀起轰轰烈烈的“农业学大寨”高潮,张计锁还得养家糊口,所以只能一边参加集体劳动,一边学习。刚从对前途绝望中走出来的张计锁,似乎看到了未来的一线曙光,焕发出巨大的热情和能量,尽情地遨游在医学知识的海洋里。陶侃运甓,三余读书,默而识之,学而不厌,圈点勾画,要点笔记于册,难点、疑点不耻下问。白天下地,利用田间地头及劳动憩息时间强记硬背;夜间通宵达旦,黄卷青灯,然糠自照。为了鞭策自己,张计锁请人写了两幅字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和“读书破万卷,下方如有神”,专门挂在墙壁上,作为座右铭。父母见他日渐消瘦,面色憔悴,疼在心上。劝他有劳有逸,保重身体,来日方长。他只是淡然一笑,说:“没事。”,岳父刘庆森见爱婿弥日亘时,朝乾夕惕,深受感动,宠爱有加,经常给他购买食品,补充营养。更对爱婿的学习精勤教诲,指点迷津。就这样,张计锁数年如一日刻苦勤奋,通读研修了北京中医学院的全部教材,攻读了《内经》《伤寒论》《濒湖脉学》《千金方》《针灸大成》等许多中医经典著作,学习和掌握了中医治病的一些辅助疗法及技能。他读的书用等身著述来形容一点也不夸张,他摘录书写的笔记足有上百本。为了提高中医针灸疗效,他用银针扎遍了自身能及的穴位;为了增强中草药的疗效,他亲自如法炮制。他将学到的医学知识及技能应用于实际生活,利用业余及田间休息时间为老百姓义诊,既帮助他们解决了身心疾病,又提高了自己。大家都称赞他,说他是个有心人,将来一定会有大能耐、大出息!在文化课方面,张计锁自学了初中除外语以外的全部课程和高中的部分课程,为自己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02人生逆转步入医途云开见日,峰回路转。年4月的一天,峪口村大队党支部书记和主任突然找张计锁谈话,为他陈述了大队卫生所存在的一些问题。群众强烈要求更换前任工作人员,并一致推荐他担任大队卫生所医务工作。经干部研究决定,让他半日从事卫生所医务工作,半日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并征求他的意见。张计锁听后,欣然答应,并对群众和干部的信任表示感谢。第二天他就走马上任,挑起了峪口村公共卫生和医务工作的担子。此时,他深深地感到:自己虽然有了临床实践的机遇和平台,但此项工作责任十分重大,关乎人的生命安全,是天大的事情。他暗下决心,迎接挑战,接受考验;只能前进,决不退缩;只能胜,不能败!自己虽无悬壶济世之才,但要有解救民众疾苦之念。他为自己的工作确立了坐标:仁心厚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衷不能动摇;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以中医中药为主、能中不西、先中后西、中西结合的医疗原则;制定因人制宜、因病制宜、因时制宜的个性化医疗方案,采取中西医综合医疗方法。在以后的临床治疗中,张计锁细心谨慎,如履薄冰,规范操作,精心服务。对求医者大到疑难杂症,小到头疼脑热,他都有求必应,随叫随到,不分昼夜。对重病患者守候观察病情和疗效,及时予以处置。对相对稳定的基础性慢性病患者,作出个性化医疗方案,定时不定时上门访问,了解病情,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完善医疗方案。危急重症者,提出必要的转诊转院建议,医院和医生,办理手续,全程陪同,暖心服务。张计锁转益多师,博览群书。工作中挤时间,学习研修中医临床医学理论知识和全国名老中医的论著,不断收集整理民间验方。他理论联系实际,急用先学,后用缓学,边干边学,学用结合,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他除了完成村人医务工作外,还要完成上级卫生部门安排的公共卫生、健康防疫等工作,并坚持参加每天半日的集体生产劳动。这样一天下来,常常精疲力竭,不知有多少次累倒在炕上。老百姓被他这种全身心投入、为大家忘我服务的精神所感动,强烈要求大队为他提高待遇,而他的回答是:“无论报酬,只问耕耘!”是的,张计锁像一头俯身耕耘的老黄牛,又像一匹纵情驰骋的骏马,通过一年的辛勤工作,无论是服务质量、医疗技术水平还是各方面的工作,都赢得了广大群众的称赞和干部的首肯。第二年,张计锁就被提高了待遇,并转为全日制脱产乡村医生。在此期间,经县卫生和教育行政部门批准,抽调其兼职农办高中红医班教师,为学生传授中医药传统文化知识,受到学校领导及学生的好评。就这样,张计锁在峪口村一干就是七年。七年风雨兼程,七年含辛茹苦,七年奋力拼搏,他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多次被公社、县卫生主管部门评为模范乡村医生,他所在的峪口村大队卫生所也被评为先进单位,挂牌表彰,誉满全县。这对初出茅庐的张计锁医生来说,算是提交了一份优秀的答卷。自此,张计锁在医学道路上,甩开了臂膀,迈开了脚步。03初露锋芒脱颖而出是金子总会发光,年是张计锁的第二次人生大转折。根据国务院办公厅78(56号)文件精神,张计锁参加了全国中医师选拔考试,被择优录用,并颁发了中医师资格证书。县卫生局将他分配到段纯中心卫生院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终生从事中医事业铺平了道路。年至年,经县卫生局指派,张计锁到晋中卫校“中医经典著作进修班”脱产学习。在此其间,他有幸聆听了北京中医学院著名《伤寒论》专家刘渡舟、《温病》专家赵韶琴、《内经》专家王洪图、《金匮》专家马雨人等教授对七八届研究生的四大经典全程授课录音。他紧紧抓住这一大好机会,如饥似渴地学习,孜孜不倦地钻研,如他所言“一年学习,胜读十年书,真是醍醐灌顶,豁然开朗”。这样,他的中医理论水平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很大提升。年,国家为“弘扬中医优秀传统文化,振兴中医药事业”,号医院,他奉命协同李可同志(亦系经年选拔考试择优录用)创办了“医院”,医院医务科主任,兼任灵石县卫校中医班中医内科专业教师。年晋升为主治中医师,年晋升为我县中医界有史以来第一位副主任中医师,并享受省级专家津贴待遇。医院工作期间,他主要针对中医内科、妇科疑难杂症和危急重症进行研究、治疗。有好多危急重症、医院救治无效而经他治愈者,也有许多西医认为须手术治疗、而他却用中药治愈者,数不胜数,令人称奇!曾记得,张计锁年在灵石县段纯中心卫生院工作时的经历。因年一冬无雪,年春季瘟病流行,小儿肺炎多发,住院部小儿肺炎人满为患。在这种情况下,张计锁采用中药救治均获成功,无一例死亡。一时成为家喻户晓的美谈,患者称他为救苦救难的活菩萨!春温牛某,男,六岁。年、诊断为“肺心脑病”,并建议马上转院。此时,有家人建议用中医诊治。张计锁随刻诊,患儿高热39.5度,颜面潮红,神志昏迷,双目上视,四肢抽搐不停,饮食不进,小溲深黄,大便秘结,三日未行,舌绛无苔,脉沉细且数。诊断为“春温,邪入营血,肝风内动。”书方:大定风珠汤,养阴潜阳,熄风止痉。方药:生地12克、元参12克、麦冬12克、白芷15克、生鳖甲12克、生龟板12克、生牡蛎12克、天麻6克、羚羊角3克(分冲)、丹皮6克、钩藤6克、广地龙6克、炙甘草5克。一剂,水煎频服。翌日,二诊,患儿母亲诉:首煎尚未尽剂,患儿神志清醒,抽搐止。真乃神效!便决定放弃转院,继续延他诊治。后改用清营汤化裁,滋阴清热,透热转气,十余剂而痊愈。他在医案笔记中这样写道:此病愈,从而体现了中医辨病与辨症论治的整体观,也说明中医治疗“春温”病的极大优势。04勇于探索硕果累累近年来,我国人口出生统计发现,出生缺陷率有逐年上升趋势。这给国家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故年,我国将每年9月12日定为“预防出生缺陷日”,敲响了优生优育的警钟。张计锁在从事中医妇科临床工作中,研究并总结出了造成出生缺陷的主要原因及高危人群,在中医《内经》“治未病”科学思想的启迪下,并根据妇人生物钟及生殖轴的客观规律,创立创新了“中医妇科分步疗法”。该疗法经多年临床应用,对预防出生缺陷、实现优生优育,具有显著疗效。张计锁把自己的研究成果以论文形式发表,多次参加省、国家学术交流研讨会;同时又将该疗法及相关论文送达山西省生殖医学科学研究所推广应用。他为促进优生优育、预防出生缺陷开拓出一条成功的新路径。宋某,女,28岁。年3月10日初诊,患者婚前曾做人工流产一次,婚后两年不孕。曾做试管孕儿两次,均未成功。故延他诊治,刻诊,体胖,面色少华,纳谷尚可,少腹喜暖畏寒,天癸3月未至,舌苔薄白,脉沉且迟。诊断:闭经,不孕。治疗:暖宫调经。方药:熟地30克、川芎10克、当归24克、醋白芍30克、桂枝10克、吴茱萸10克、(冷水洗)乌药10克、桃仁泥10克、红花10克、川牛膝10克、制半夏10克、香附10克、醋元胡10克、益母草15克、泽兰叶15克、炙草6克。三剂,水煎服。年3月14日,二诊,上方连服三剂,天癸来潮,色黯有瘀块,少腹隐痛,得温痛减。继用因势利导,活血调经。方药:当归24克、川芎10克、桃仁泥10克、红花10克、五灵脂10克(醋炒)、醋蒲黄10克、制香附10克、醋元胡10克、益母草15克、炙草6克。三剂,水煎服。年3月20日,三诊,经行五日始净,少腹痛止无它症。继用补肾益精,以培生殖之本。方药:菟丝子30克、覆盆子30克(打)、沙苑子15克、韭菜子15克(打)、补骨脂15克、甘枸杞30克、盐巴戟15克、仙灵脾15克、当归24克、熟地30克、炙草6克。五剂,水煎服。年3月26日,四诊,宋某自诉,精力倍增,无它症。继用补肾益精通络助孕为法,上方加炮甲珠10克、六路通12克、通草10克、石楠叶15克。三剂,水煎服。以上分步疗法连用两个月经周期。后随访已怀孕,顺产一男婴。后时隔两年,又延张计锁,复用“分步疗法”,又顺产一女婴。类此案例,不胜枚举。故群众冠张计锁美誉,称为“送子观音”和“婴儿批发基地”。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问世以来,中医界称该书为方书之祖,临症准绳。故研究伤寒学术者不乏其人,或以经解经,或对原文加以串解阐释,使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学术理论得到发扬光大。然而因该书出自战乱年间,加之年代久远,不少条文脱简散失。如对酒客病太阳(中风、伤寒)论治的条文,只讲到禁用桂枝汤,即“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因酒客不喜甘故也”;至于酒客患了“伤寒”出现什么并发症,其病机及如何辨证论治,则尚未论及,使后人深感无法可依可用。中医师张计锁多年来对该证进行了细心的临床观察及探索研究,并结合亲身体验,深入进行分析,撰写了《伤寒论拾遗——太阳病酒后辨证论治》一文,填充了《伤寒杂病论》的两项条文,研制了相应对症有效的治疗方剂,从而弥补了《伤寒杂病论》原著的学术及治疗上的空白。该论文于年获得“光明杯”全国名老中医经验交流大会“中医药成果优秀论文奖”。“医不治己”是多少年来在医界流传的一种说法,其理论依据是什么,尚未可知。中医师张计锁说:“作为一名医者,如果生病,连自己的病也治不了,何能治人!”。他认为:医能治己。这样才能亲身体验所患病的痛苦,洞悉内在的病机,并且对症下药,总结临床经验,掌握疾病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在他半个世纪的从医经历中,但凡是自己或家属子女生病,必定亲自诊断治疗。他既是中医药的爱好者,亦是中医药的受益者,中医药是他们一家人健康的保护神!张计锁医生之妻,于年4月3日,突发昏厥,不醒人事。医院诊断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兼左侧后交通动脉瘤”,并经介入手术治疗。术后每日下午低烧,体温38度,头痛,颜面潮红,烦燥不安,倦怠乏力,神智时昏时清,纳谷差,大便秘结,小溲短且深黄,舌质红,无苔,脉沉细且数。住院西医认为“饮水不足,导致血管痉挛”。出院后,张计锁用中药予以调治,急用三甲复脉汤加减。方药:生鳖甲30克(打先下)西洋参15克、生龟板30克(打先下)、麦冬30克、五味子15克、元参30克、丹皮10克、赤芍30克、青蒿15克、地骨皮15克、炙草6克。三剂,水煎服。头痛止,下午低烧去。后继用三甲复脉汤加入活血化瘀止血双向调节半月而能下地活动。现已身体健康。从而体现了中西医结合对危急重症治疗的良好效果。“治未病”一词最早出现于《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论》,它是这样说的:“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如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强调了“治未病”的重要性,奠定了“治未病”的理论基础。中医“治未病”思想发展到现在基本含义有三:一是未病先防;二是既病防变;三是瘥后防复。张计锁医师从医数十年,一直遵循这一中医理论思想,它尤其对癌病的早期发现、诊断、治疗有一定积极的临床意义。李某,67岁,男。患者于年10月15日,体检经B超诊断为“肝癌”,再经山西省、北京、医院确诊为“肝癌晚期”。在绝望之下,邀张计锁用中药治疗。刻诊:颜面憔悴,善叹息,纳谷尚可,右胁胀且隐痛,拒按,二便行,苔薄稍黄,右脉沉弦滑数,左脉沉缓且滑。B超检查“11.2cmX9cm大肿瘤”。诊断:症瘕。(西,肝癌)治疗,疏肝理气,豁痰散结。方药:海藻30克、炙草30克、鳖甲30克(醋炒打)、郁金15克、丹参60克、赤芍60克、全瓜蒌30克、鼠妇15克、瓦楞子30克(打碎先下)、山慈菇15克(打)、三棱10克、莪术10克(醋炒)、白术30克、蛇舌草30克、半枝莲30克、生半夏30克(打先下)、炮甲珠10克、生姜30克等药加减化裁治疗。至今四年之多仍开车跳舞。继续坚持服药治疗当中。他在医案笔记中写道:……可以看出既病防变,加以很好的治疗,是可以延长寿命的。在中医“不治已病治未病”思想指导下,他说,养生是健康的基石,如果生病,一切药物对治病来说,都是起辅助作用,是外因。自身机能的修复才是康复的主要因素,是内因。所以防病比治病重要。张计锁将古代养生保健术与现代养生保健知识进行整合,并结合亲身实际编制出许多易学、实用的养生保健方法,倡导大家学习、使用,强健身体。他还将公共卫生有


转载请注明:http://www.xbnvw.com/jbzz/828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