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动脉瘤是人体内的不定时炸弹”随着近日昼日温差大,颅内动脉瘤破裂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或脑内血肿,有非常高的死亡率和致残率。
一、颅内动脉瘤系指脑动脉壁的异常膨出部分,是引起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最常见原因,病因---尚不甚清楚,但以先天性动脉瘤占大部分,任何年龄可发病,40-66岁常见。脑动脉瘤的体积一般都很小,好发于组成脑底动脉环的动脉上,80%发生于脑底动脉环前半部。脑动脉瘤在破裂之前很少引起症状,一旦破裂出血,来势凶猛,表现为剧烈头痛、恶心、呕吐、意识丧失。脑动脉瘤首次破裂出血死亡率约30%,再次破裂出血死亡率65%,其病死率和致残率均很高,。一旦确诊为脑动脉瘤应积极尽早行病因治疗。
二、介入栓塞技术
随着神经放射影像学的发展,特别是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技术应用于临床后,使动静脉畸形、颅内动脉瘤、颈动脉海绵窦瘘等不少病人避免了复杂危险的手术治疗。此疗法创伤小,病人容易接受。
90年代开展了新的可脱卸弹簧圈栓塞技术来治疗颅内动脉瘤,弹簧圈是用铂金制成,在微导管的指引下导入弹簧圈,堵塞动脉瘤,其操作性和安全性都很好,现已推广应用在临床之中。
三、什么是电解可脱弹簧圈(GDC)
电解可脱弹簧圈是一种铂金制成的具有盘曲记忆特性的微小弹簧圈,非常柔软,由特制的专用输送钢丝送达动脉瘤腔后自动恢复成弹簧圈形态;与输送钢丝间由一焊点连接,栓塞满意前可任意调整甚至退回,栓塞满意后通电即可解脱;其栓塞特点为物理性填塞动脉瘤腔,使动脉血流不再冲击动脉壁,且通电解脱时,弹簧圈周围可形成电荷,吸引血细胞在其附近聚集,更容易在瘤腔内形成血栓;根据弹簧圈不同的直径GDC被分为GDC一18,GDC一10和GDC一Soft前者硬度大,后者非常柔软;栓塞同样大小的动脉瘤,前者用材少于后者,但栓塞治疗风险大于后者;金属铂的物理特性稳定,不易被身体吸收。
四、治疗方法:
术前再次DSA了解动脉瘤位置、形态、大小是否与前次造影有变化。全部病人均施以全麻,并全身肝素化;术前再次行DSA检查,全面了解颅内血管循环情况,选择动脉瘤最佳投射位置并测量其大小:选择合适的导管、导丝并塑形;在RoadMapping下插管,使微导管顶端位于瘤腔近1/3一1/2处,用与动脉瘤相适应的GDC致密填塞,解脱前再次造影确认,术后严格脑科观察,常规抗凝治疗3天,使用尼莫通预防血管痉挛2天。
五、动脉瘤填塞的注意事项:
致密填塞一般需要数枚弹簧圈,第一枚弹簧圈直径应选择等于或小于动脉瘤直径Imm左右,太小不能致密填塞,太大反而容易撑破动脉瘤;如动脉瘤直径大于5mm,应选择较长、硬度较大的弹簧圈,目的是使弹簧圈在动脉瘤内成篮状盘曲,其后的弹簧圈容易放置。每一枚弹簧圈放置到位后,应造影了解栓塞程度及是否需要继续栓塞,后续栓塞弹簧圈应逐渐选短、选小、选软,以使动脉瘤腔尽可能致密填塞。
六、术后常见并发症
1、脑出血;
2、脑血管痉挛;
3、血栓栓塞;
4、穿刺部位血肿;
5、神经功能障碍;
6、癫痫;
7、弹簧圈断裂与移位。
七、术后护理
一、颅内动脉瘤概念及特点
颅内动脉瘤系指脑动脉壁的异常膨出部分,是引起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最常见原因,病因---尚不甚清楚,但以先天性动脉瘤占大部分,任何年龄可发病,40-66岁常见。脑动脉瘤的体积一般都很小,好发于组成脑底动脉环的动脉上,80%发生于脑底动脉环前半部。脑动脉瘤在破裂之前很少引起症状,一旦破裂出血,来势凶猛,表现为剧烈头痛、恶心、呕吐、意识丧失。脑动脉瘤首次破裂出血死亡率约30%,再次破裂出血死亡率65%,其病死率和致残率均很高,。一旦确诊为脑动脉瘤应积极尽早行病因治疗。
二、介入栓塞技术
随着神经放射影像学的发展,特别是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技术应用于临床后,使动静脉畸形、颅内动脉瘤、颈动脉海绵窦瘘等不少病人避免了复杂危险的手术治疗。此疗法创伤小,病人容易接受。
90年代开展了新的可脱卸弹簧圈栓塞技术来治疗颅内动脉瘤,弹簧圈是用铂金制成,在微导管的指引下导入弹簧圈,堵塞动脉瘤,其操作性和安全性都很好,现已推广应用在临床之中。
三、什么是电解可脱弹簧圈(GDC)
电解可脱弹簧圈是一种铂金制成的具有盘曲记忆特性的微小弹簧圈,非常柔软,由特制的专用输送钢丝送达动脉瘤腔后自动恢复成弹簧圈形态;与输送钢丝间由一焊点连接,栓塞满意前可任意调整甚至退回,栓塞满意后通电即可解脱;其栓塞特点为物理性填塞动脉瘤腔,使动脉血流不再冲击动脉壁,且通电解脱时,弹簧圈周围可形成电荷,吸引血细胞在其附近聚集,更容易在瘤腔内形成血栓;根据弹簧圈不同的直径GDC被分为GDC一18,GDC一10和GDC一Soft。前者硬度大,后者非常柔软;栓塞同样大小的动脉瘤,前者用材少于后者,但栓塞治疗风险大于后者;金属铂的物理特性稳定,不易被身体吸收。
四、治疗方法:
术前再次DSA了解动脉瘤位置、形态、大小是否与前次造影有变化。全部病人均施以全麻,并全身肝素化;术前再次行DSA检查,全面了解颅内血管循环情况,选择动脉瘤最佳投射位置并测量其大小:选择合适的导管、导丝并塑形;在RoadMapping下插管,使微导管顶端位于瘤腔近1/3一1/2处,用与动脉瘤相适应的GDC致密填塞,解脱前再次造影确认,术后严格脑科观察,常规抗凝治疗3天,使用尼莫通预防血管痉挛2天。
五、动脉瘤填塞的注意事项:
致密填塞一般需要数枚弹簧圈,第一枚弹簧圈直径应选择等于或小于动脉瘤直径Imm左右,太小不能致密填塞,太大反而容易撑破动脉瘤;如动脉瘤直径大于5mm,应选择较长、硬度较大的弹簧圈,目的是使弹簧圈在动脉瘤内成篮状盘曲,其后的弹簧圈容易放置。每一枚弹簧圈放置到位后,应造影了解栓塞程度及是否需要继续栓塞,后续栓塞弹簧圈应逐渐选短、选小、选软,以使动脉瘤腔尽可能致密填塞。
六、术后常见并发症
1、脑出血;
2、脑血管痉挛;
3、血栓栓塞;
4、穿刺部位血肿;
5、神经功能障碍;
6、癫痫;
7、弹簧圈断裂与移位。
七、术后护理
1、术后绝对卧床休息,术侧下肢制动24h。
2、严密监护72h,密切观察心率、心律、血压的变化,询问患者有无胸闷、胸痛、心慌、出冷汗等情况。
3、密切观察患者神志、瞳孔、术侧肢体的皮肤温度、足背动脉搏动及肢体活动情况,穿刺处有无出血、肿胀。
4、局部出血的预防及处理:拔管后应按压30min,盐袋压迫6h,绷带加压包扎24小时,穿刺侧下肢制动24h并保持伸直位,24小时后医生根据伤口情况去除绷带。严格控制血压,必要时1%硫酸鱼精蛋白1ml+生理盐水10ml缓慢静脉推注;局部冷敷,抬高下肢15°;后期给予热敷、理疗,促进血肿逐渐消退。
5、协助和督促患者做足泵运动,防止下肢静脉血栓。
6、术后多饮水,饮水量约ml,促进造影剂排出,减少肾功能损害。
7、做好心理护理,适时安慰患者,减轻焦虑和恐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