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性动脉瘤形成在早期穿刺型人工血管长期随访中的发生率与标准的PTFE人工血管相比较低。在最初的13个月内,所有均无假性动脉瘤发生,提示早期穿刺并非是导致假性动脉瘤形成的危险因素。穿刺部位过度使用、静脉流出道狭窄、缺乏规律随访、抗凝或双抗血小板治疗是可纠正的相关因素,大部分人工血管可以保留。
——摘自文章章节
假性动脉瘤是AVG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随着材料的进步,早期穿刺型AVG不仅可以满足患者紧急血透的需求,同时有望减少假性动脉瘤的发生,本期带来AVS上年10月关于早期穿刺型AVG假性动脉瘤形成的5年长期随访结果,与大家分享。研究目的
假性动脉瘤形成在标准PTFE人工血管中较为常见,发生率高达10%,并且是导致人工血管失功的主要原因之一。早期穿刺型人工血管是一种新型的人工血管,但是仍缺乏长期随访的结果,本文报道了单中心5年例关于假性动脉瘤形成的结果。
研究方法
5年内总共例Acuseal人工血管纳入研究,所有的患者均通过数据库搜索患者的电子病历资料,每3个月对患者进行影像学包括DSA或超声检查、临床检查和血流动力学检查。分析的数据包括假性动脉瘤的发生率、发生相关因素和结果。
研究结果
总共11例患者发生假性动脉瘤(4.15%),2例发生严重出血。平均发生假性动脉瘤的时间为25个月。常见的和假性动脉瘤发生相关的因素,主要由于穿刺部位的过度使用,共有10例患者(90.9%),其它可能的相关因素还包括缺乏规律的随访9例(81.8%),静脉流出道狭窄9例(81.8%),合并抗凝或双抗血小板治疗7例(63.6%)。治疗措施包括观察和更换穿刺点5例(45.5%),覆膜支架植入3例(27.3%),手术切除1例(9.1%)。手术或者腔内治疗静脉流出道9例(81.8%),人工血管结扎和移除5例(45.5%),人工血管保留6例(54.5%)。
表1:文献报道Acuseal人工血管假性动脉瘤的发生率
表2:例患者5年随访中发生假性动脉瘤11例(4.15%)患者的危险因素
图1:AVG假性动脉瘤的DSA典型图像
图2:手术切除的AVG假性动脉瘤
研究结论
假性动脉瘤形成在早期穿刺型人工血管长期随访中的发生率与标准的PTFE人工血管相比较低。在最初的13个月内,所有均无假性动脉瘤发生,提示早期穿刺并非是导致假性动脉瘤形成的危险因素。穿刺部位过度使用、静脉流出道狭窄、缺乏规律随访、抗凝或双抗血小板治疗是可纠正的相关因素,大部分人工血管可以保留。本文由倪其泓医师审校及组稿
彩蛋时刻
扫描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