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造影术三

楔形滤片在下肢血管造影中的使用

对于下肢血管造影,FD系统配备了一套楔形滤片。主要目的是补偿两腿之间的间隙,避免X射线直接穿透造成图像质量下降。中心滤片放在患者两腿之间,两个侧滤片分别放在接近腿部左右两侧的位置。其中中心滤片顶边的标记可以帮助测量(每个标记直径大约为5毫米,长度大约为5厘米)。

具体的使用步骤如下

1.小心将中心外周血管滤片定位在患者两腿之间,宽薄端朝向双脚,窄厚端尽可能垫高。

2.两个侧滤片尽可能分别贴近双腿左右两侧放置,较宽的部位位于双脚处。这些滤片的形状必须与腿形相符,避免滤片和双腿之间存在间隙。

3.用捆绑带捆扎患者膝盖和脚踝,固定双腿。

注意:对于膝内翻(O形腿)患者,膝盖应该用垫片稍稍垫高,以便将膝盖紧密捆绑在一起。对于膝外翻(X形腿)患者,应该采取相同的措施使膝盖能够紧密捆绑在一起。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血管造影,因血管与骨骼及软组织影重迭,血管显影不清。过去采用光学减影技术可消除骨骼和软组织影,使血管显影清晰。DSA则是利用计算机处理数字化的影像信息,以消除骨骼和软组织影的减影技术,是新一代血管造影的成像技术。Nudelman于年获得第一张DSA的图像。目前,在血管造影中这种技术应用已很普遍。

一、 DSA的成像基本原理与设备DSA是数字X线成像(digitalradiography,DR)的一个组成部分。DR是先使人体某部在影像增强器(IITV)影屏上成像,用高分辨力摄象管对IITV上的图像行序列扫描,把所有得连续视频信号转为间断各自独立的信息,有如把IITV上的图像分成一定数量的水方块,即象素。复经模拟/数字转换器转成数字,并按序排成字矩阵。这样,图像就被象素化和数字化了(图1-3-1)。图1-3-1象素转换为数字(数字化)数字矩阵可为×、×、或×。象素越小、越多,则图像越清晰。如将数字矩阵的数字经数字/模拟转换器转换成模拟图像,并于影屏上显示,则这个图像就是经过数字化处理的图像。DR设备包括IITV、高分辨力摄像管、计算机、磁盘、阴极线管和操作台等部分。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方法有几种,目前常用的是时间减影法(temporalsubtractionmethod),介绍于下。

经导管内快速注入有机碘水造影剂。在造影剂到达欲查血管之前,血管内造影剂浓度处于高峰和造影剂被廓清这段时间内,使检查部位连续成像,比如每秒成像一帧,共得图像10帧。在这系列图像中,取一帧血管内不含造影剂的图像和含造影剂最多的图像,用这同一部位的两帧图像的数字矩阵,经计算机行数字减影处理,使两个数字矩阵中代表骨骼及软组织的数字被抵销,而代表血管的数字不被抵销。这样,这个经计算机减影处理的数字矩阵经数字/模拟转换器转换为图像,则没有骨骼和软组织影像,只有血管影像,达到减影目的。这两帧图像称为减影对,因系在不同时间所得,故称为时间减影法。时间减影法的各帧图像是在造影过程中所得,易因运动而不尽一致造成减影对的不能精确重合,即配准不良,致使血管影像模糊。

二、DSA检查技术根据将造影剂注入动脉或静脉而分为动脉DSA(intraarterialDSA,IADSA)和静脉DSA(intravenousDSA,IVDSA)两种。由于IADSA血管成像清楚,造影剂用量少,所以应用多。

IADSA的操作是将导管插入动脉后,经导管注入肝素~u,行全身低肝素化,以防止导管凝血。将导管尖插入欲查动脉开口,导管尾端接压力注射器,快速注入造影剂。注入造影剂前将IITV影屏对准检查部位。于造影前及整个造影过程中,以每秒1~3帧或更多的帧频,摄像7~10秒。经操作台处理即可得减影的血管图像。

IVDSA可经导管或针剌静脉,向静脉内注入造影剂,再进行减影处理。DSA的限制:1。血管影象重迭,同一部位多血管相互重迭,故需要多体位投照,例如正侧位同时投照。②需要病人密切合作,避免一切随意的运动。2。DSA有利于显示小动脉支,但对0.2mm以下的微小血管尚不能显示。3。非自主亦即不随意的运动,如吞咽、呼吸、及胃肠蠕动影响图像清晰度。

神经:全脑血管造影

1、操作前准备

1.1.患者情况

查阅病历,了解患者临床情况、既往病史、药物过敏史及目前用药情况。并确认已签署造影知情同意书。

1.2.实验室检查

了解重要的化验结果,包括凝血象、乙肝五项、血常规、尿素氮、肌酐、血糖等。如有条件,查丙肝抗体及艾滋病抗体。

1.3.神经影像检查

复习CT、MRI/MRA、TCD、颈部超声等资料,结合病史初步判断“责任”病变的部位。

1.4.患者教育

与患者积极交流,建立良好的关系。告知患者在腹股沟麻醉、股动脉穿刺、插入导管及注射造影剂时可能体验到的感受,以及可能发生的并发症与对策。

2、消毒

2.1.刷手

0.05%碘伏刷手2遍

范围:双手、前臂及肘上10cm。

顺序:从指尖至肘上10cm。

注意事项:在消毒范围内不可有遗漏区域,如双手触及有菌物体须重新消毒。

2.2.穿刺部位消毒

0.05%碘伏消毒2遍。

范围:双侧消毒,上界平脐,下界为大腿上1/3处,外界为腋中线延线,内界为大腿内侧。

顺序:以穿刺点为中心,向周围消毒。

注意事项:在消毒范围内不可有遗漏区域,第2遍消毒不能超过第1遍消毒边界。

3、铺无菌单、穿手术衣、戴无菌手套

第1块铺在小腹上,由上而下,盖住阴部。

第2块与第1块垂直,在穿刺点下方,由右向左铺盖

第3块与第1、2块交叉45度点,露出右侧穿刺点。

第4块与第1、2块交叉,露出左侧穿刺点。

穿手术衣,戴无菌手套。

第5块为无菌大单,铺在小无菌单上,露出患者头部。

第6块为无菌中单铺在造影床尾部。

注意事项:严格无菌操作,铺第5、6块无菌单应在穿好手术衣并戴好无菌手套后进行。

4、造影准备

4.1.造影常用器械、材料及药品

5F动脉鞘及扩张器、“J”形导丝、穿刺针/套管针、止血钳、手术刀片、1%利多卡因注射液、10ml注射器、5F多孔猪尾巴导管、4F/5FHunter或Simmon导管、泥鳅导丝、非离子型造影剂(欧乃派克)、高压注射器、生理盐水、肝素生理盐水、无菌纱布。各种急救用药,例如:阿托品、多巴胺、地塞米松、硝酸甘油、尿激酶等。

4.2.穿刺前准备

检查造影用品是否齐全。

在上肢建立一条静脉通道。

抽取局麻药物:1%利多卡因8~10ml(可用2%利多卡因+生理盐水稀释)。

动脉鞘及导管在使用前须用肝素生理盐水冲洗。

生理盐水彻底湿润导丝。

将动脉鞘及扩张器锁好。

抽入造影剂到高压注射器内。

4.3.腹股沟麻醉

确定穿刺点:穿刺点一般定于在腹股沟韧带下方1.0cm处,该处能扪及股动脉搏动。

麻醉:在穿刺点将1%利多卡因注入皮内,形成约1cm的皮丘。然后用左手固定股动脉,逐层浸润麻醉皮下组织、股动脉的内侧、后方及上方。

注意事项:尽量避免穿刺股动脉或股静脉;每次注入麻醉药前须回抽注射器,如无血液抽出,方可注入麻醉药。

5、动脉穿刺

5.1.以手术刀片尖端轻触穿刺点皮肤,待患者无明显疼痛感时,在穿刺点皮肤作一小切口。用止血钳钝性分离皮下组织。

注意事项:用刀片反挑皮肤,以避免伤及血管。

5.2.固定股动脉

用左手食指及中指放在皮肤切口上方股动脉两侧将股动脉固定。

5.3.穿刺

用右手拇指、示指及中指握住穿刺针,掌侧向上,针与皮肤呈30°~45°,轻轻向前推进。当针尖接近动脉时,常能感到血管的搏动压向术者拇指。此时将针继续稳稳送入,当血液搏动性喷出时,说明针尖已在动脉腔内,导丝即可插入。

注意事项:如回血很弱且少,针可能在股静脉内或紧靠动脉壁,甚至可能在动脉血管内膜下。则不应插入导丝,调整穿刺针的位置,直到获得满意的动脉回血方可;如导丝插入时遇较明显的阻力,亦考虑导丝进入血管外组织或动脉血管内膜下,应撤出导丝,调整穿刺针的位置;如有必要,可在透视下注射少量造影剂以观察针的位置。

6、建立动脉通道

一旦导丝到位,则用左手紧压股动脉防止出血,右手将针自导丝上移去。随即将导丝上的血凝块擦拭干净。将锁好的动脉鞘及扩张器通过导丝插入动脉内。在送入扩张器时,加以旋转动作以利其顺利进入血管,然后移去扩张器及导丝。用肝素生理盐水冲洗动脉鞘。

注意事项:如动脉鞘及扩张器进入血管时遇阻力,先小幅度滑动导丝以确认导丝在动脉真腔内,可继续前进;如动脉鞘及扩张器前进仍较困难,则考虑导丝进入髂动脉分支或反转向下,可在透视下核实。如导丝活动受限,则考虑可能进入血管内膜下,可移去扩张器,在透视下向动脉鞘内注入造影剂核实。

7、造影

7.1.主动脉弓造影

将泥鳅导丝送入猪尾巴导管,在导丝导引下将导管送至主动脉弓(导管头达到升主动脉远端);撤出导丝,回抽2-5ml血液后用肝素生理盐水冲洗导管;透视下调整造影视野(导管头端位于屏幕下界),行左、右前斜位造影(流速20ml/s,流量25ml,造影时患者屏住呼吸)。造影结束后卸下导管,回抽2-5ml血液后用肝素生理盐水冲洗导管,送入导丝,将猪尾巴导管头顺直后撤出。

观察内容:有无发育异常;观察左锁骨下动脉、左颈总动脉、无名动脉的开口有无狭窄、闭塞;两侧椎动脉的对称情况,开口部有无狭窄、血液返流等。

注意事项:导管与高压注射器连接后,观察接头处有无气泡;造影后询问患者有无明显不适反应。撤出猪尾巴导管时,用手固定动脉鞘,防止脱出

7.2.右椎动脉造影

7.2.1.颈段

将泥鳅导丝送入Hunter或Simmon导管,在导丝导引下将导管送至主动脉弓,回撤导丝到导管内,将导管头选入无名动脉。送入导丝,将导丝选入右锁骨下动脉远端,沿导丝将导管送入椎动脉开口近端的右锁骨下动脉。撤出导丝,回抽2-5ml血液后用肝素生理盐水冲洗导管。透视下调整造影视野(正位时导管头端距屏幕下界2cm、脊柱位于屏幕中线,侧位时脊柱位于屏幕中线),行正侧位造影(流速4ml/s,流量6ml)。

观察内容:右椎动脉开口、V1段、V2段有无狭窄、闭塞或严重迂曲;有无发育异常和其他情况。

注意事项:导管与高压注射器连接后,观察接头处有无气泡;如主动脉弓造影提示右锁骨下动脉近端狭窄,将导管选至无名动脉行右前斜位加头位造影证实;如主动脉弓造影提示左椎动脉开口严重狭窄或闭塞,禁将导管头选入右椎动脉内造影;如椎动脉某一处造影剂充盈不佳,且除外骨伪影,应考虑动脉偏心狭窄的可能,行双斜位造影加以证实。

7.2.2颅内段

透视下调整造影视野(正位时头颅位于正中,侧位时屏幕下界平第二颈椎椎体下缘、屏幕右界平枕骨最后部),行正侧位造影(流速6ml/s,流量9ml)。

观察内容:右椎动脉V3段、V4段、基底动脉、双侧PICA、AICA和PCA有无狭窄、闭塞或严重迂曲,有无发育异常;是否向颈内动脉系统代偿供血,有无动脉瘤、AVM和肿瘤等情况。

注意事项:如动脉某一处造影剂充盈不佳,且除外骨伪影,应考虑动脉偏心狭窄的可能,行斜位或头位造影证实。当发现病变后,行放大造影。

7.3.右颈总动脉造影

7.3.1.颈段

将导管头撤至无名动脉,回抽2-5ml血液后用肝素生理盐水冲洗导管,送入泥鳅导丝至右颈总动脉,沿导丝将导管送入右颈总动脉近端,撤出导丝,回抽5ml血液后用肝素生理盐水冲洗导管。透视下调整屏幕视野(正位时脊柱位于屏幕中线,侧位时第三颈椎椎体位于屏幕正中),行正侧位造影(流速4ml/s,流量6ml)。

观察内容:右颈总动脉(包括分叉处)、右颈内动脉C1段、右颈外动脉有无狭窄、闭塞、溃疡斑块或严重迂曲,有无发育异常;

注意事项:在不清楚颈外内动脉的情况下,勿将导管头选入颈内动脉或颈外动脉造影;不要将导丝置于颈内动脉;导管与高压注射器连接后,观察接头处有无气泡;如动脉某一处造影剂充盈不佳,且除外骨伪影,应考虑动脉偏心狭窄的可能,行斜位造影证实。

7.3.2.颅内段

透视下调整造影视野(正位时头颅位于正中,侧位时屏幕下界平颅底、屏幕左界平额骨最前部),行正侧位造影(流速6ml/s,流量9ml)。

观察内容:右颈内动脉C2~C7段、右大脑中动脉、右大脑前动脉有无狭窄、闭塞或严重迂曲;AcoA和PcoA以及PCA情况;有无发育异常;有无向椎基底动脉系统代偿供血。有无动脉瘤、AVM和肿瘤等情况。

注意事项:如动脉某一处造影剂充盈不佳,且除外骨伪影,应考虑动脉偏心狭窄的可能,可加斜位或头位造影证实。当发现病变后,行放大造影。

7.4.左颈总动脉造影

7.4.1.颈段

将导管头撤至主动脉弓,回抽2-5ml血液后用肝素生理盐水冲洗导管,将导管头选入左颈总动脉。透视下调整屏幕视野(正位时脊柱位于屏幕中线,侧位时第三颈椎椎体位于屏幕正中),行正侧位造影(流速4ml/s,流量6ml)。

观察内容及注意事项:同右侧颈动脉。当有LCCA狭窄时,为了避免发生栓塞事件可仅行非选择性造影。

7.4.2.颅内段

透视下调整造影视野(正位时头颅位于正中,侧位时屏幕下界平颅底、屏幕左界平额骨最前部),行正、侧位造影(流速6ml/s,流量9ml)。

观察内容及注意事项:同右侧颈动脉。

7.5.左椎动脉造影

7.5.1.颈段

将导管头撤至主动脉弓,回抽5ml血液后用肝素生理盐水冲洗导管,将导管头选入左锁骨下动脉开口。调整导管位置到左椎动脉开口处。透视下调整造影视野(同右侧椎动脉),行正、侧位造影(流速4ml/s,流量6ml)。

观察内容及注意事项同右侧椎动脉。

7.5.2.颅内段

透视下调整造影视野(正位时头颅位于正中,侧位时屏幕下界平第二颈椎椎体下缘、屏幕右界平枕骨最后部),行正、侧位造影(流速6ml/s,流量9ml)。

观察内容及注意事项:同右侧椎动脉。

脑血管造影技术

血管造影(Digitalsubtractionangiography)简称DSA。

即血管造影的影像通过数字化处理,把不需要的组织影像删除掉,只保留血管影像,这种技术叫做数字减影技术,其特点是图像清晰,分辨率高,对观察血管病变,血管狭窄的定位测量,诊断及介入治疗提供了真实的立体图像,为各种介入治疗提供了必备条件。主要适用于全身血管性疾病及肿瘤的检查及治疗。DSA是动脉瘤最有价值的检查方法。

一、什么情况下需要做DSA?DSA至今为止一直被认为是脑血管成像的金标准,目前尚无任何检查(包括高场强MRI/MRA)对了解脑血管病变的准确优于DSA。总的来说:通过DSA检查,能够准确的治疗血管病变的数目、位置、大小、形态、与周围血管的关系,也可初步预测/了解疾病的发展:出血的风险、梗塞的风险等,是否需要进行干预、怎么干预等等。需要做DSA大致包括下面几项:1.颅内出血性病变,需寻找出血原因者:2.颅内缺血性病变,观察病变范围、程度、侧枝循环情况;3.观察颅内血管发育状况,排除血管发育异常、变异;4.颅内占位病变,需了解病变的供血来源、血供丰富程度及病变与重要血管之间的关系者:5.了解某些颅外病交,观察其与颅内血管的关系;6.观察颅脑外伤时颅内血管损伤状况。二、DSA怎么做?(1)如果病人能配合(有自主行为能力、意识清楚)的病人只要局部麻醉就行了,但对于躁动不安的(如意识不清的)、年龄过小等,考虑检查过程中可能会乱动,影响造影质量,需要全麻。(2)做造影的年龄:目前尚无明确的年龄限制,就是说只要能耐受均可考虑DSA检查。做检查前必要的检查指标(心电图、胸片、肝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等)没有明显禁忌才能检查。(3)一般用2-3ml的局麻药物在穿刺点(一般是一侧腹股沟下约1cm)处麻醉穿刺点,然后穿刺股动脉,在穿刺成功后,用一根专用的造影管子在动脉血管内一直到达颈部,颈部双侧有供应头部的血管开口(一般是6根:双侧椎动脉、双侧颈内动脉、双侧颈外动脉)。将专用的造影管子放入动脉开口约2cm左右,然后摆好位置,通过注射造影剂,就能准确的知道该血管的大小、形态、有无病变等情况。

三、DSA危险性DSA严格来说是一个有创的检查,不能算手术,但只要是有创的就会有风险。(1)DSA的神经系统并发症最常见的是缺血性事件,继发于导管、导丝引起的血栓栓塞或气栓。其他原因包括粥样硬化性板块破裂及血管杂层等。其他较少见的神经系统并发症包括短暂性皮等盲和健忘症等。极少数血管造影因为颅内压力的轻微变化,可能会诱发动脉瘤、血管畸形等破裂,但几率很小。国内外目前统计,总的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为0.8%,永久性的为0.07%,意思就是一万个造影病人可能会有7个会出现永久的神经功能障碍。(2)非神经系统并发症:经股动脉的脑血管造影的非神经系统并发症包括:腹股沟及腹膜后血肿、过敏反应、股动脉假性动脉瘤、下肢血栓栓塞、肾病、肺栓塞。目前国内外对造影的回顾分析中,血肿发生率0.04%,皮肤过敏0.1%。四、术后处理(1)卧床穿刺侧下肢伸直及制动,一般需要不能弯曲24小时,也就是24小时内大小便需要在床上解决,目前有一种专门用于封堵术后血管穿刺口的材料,能够使病人提前12小时下床,但材料较贵,病友可自行选择。(2)术后要定期检查穿刺部位及其远段的动脉搏动,以便及时发现有时下肢血栓形成,一般每15分钟一次,一共4次,然后每30分钟一次,共2次,然后每1小时一次,共2次。如果出现如下情况及时通知医生:a、穿刺部位出血或血肿形成b、穿刺部位远段搏动触不到(3)生命体征监测:开始每1小时一次,连续2次,然后每2小时一次,连续2次,最后改每4小时一次,直到24小时。

脑血管造影知识大全

脑血管造影术

近年来,随着血管多普勒超声、CT血管成像(CTA)及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等技术的进步,通过无创检查能够获得完整的颈动脉和脑血管图像,甚至部分先进的无创成像技术已经能够对2级以上的侧支循环进行半定量及定量评估。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有一定程度的创伤性和风险,其应用范围较前缩小。但在某些情况下,需要详细了解脑血管病变的部位、程度以及侧支循环情况,从而更好地开展脑血管病的对因治疗(如对颈动脉狭窄是否采取外科治疗或血管内治疗等)。这时,DSA仍然是其他检查手段所无法替代的重要方法。

DSA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由于DSA是一种有创的检查方法,存在一定的并发症风险,因此必须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原则上,脑血管病患者首先应进行颈部血管B超、经颅多普勒超声(TCD)、MRA、CTA等无创检查。如果这些检查存在禁忌或有相互冲突的结果,不能明确疾病原因和性质时,可考虑DSA检查。另外,在一些紧急情况下,如怀疑有急性脑梗死或蛛网膜下腔出血,也可考虑急诊行全脑DSA,以便及时明确病因并开展救治。

考虑到并发症,有些患者可能不适合行DSA,对这些患者应尽量采用其他方法进行检查。需要明确的是,DSA的适应证和禁忌证都是一般性原则,对于具体患者,临床和介入医生必须根据其全身状况和所患疾病进行综合评估,慎重考虑每项检查的利弊得失,然后制定合理的个体化检查和治疗方案。

DSA适应证:

(1)怀疑血管本身病变或寻找脑血管病病因;

(2)怀疑脑静脉病变;

(3)脑内或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检查;

(4)头面部富血性肿瘤术前检查;

(5)了解颅内占位病变的血供与邻近血管的关系及某些肿瘤的定型;

(6)实施血管介入或手术治疗前明确血管病变和周围解剖关系;

(7)急性脑血管病需动脉溶栓或其他血管内处理的患者;

(8)头面部及颅内血管性疾病的治疗后复查。

DSA禁忌证:

(1)碘过敏或造影剂过敏;

(2)金属和造影器材过敏;

(3)有严重出血倾向或出血性疾病,血小板计数≤50×/L;

(4)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血肌酐umoL/L;

(5)全身感染未控制或穿刺点局部感染;

(6)并发脑疝或其他危及生命的情况。

脑血管造影前的准备

在造影前1d对患者进行体检并了解相关情况,判断患者是否存在脑血管造影的禁忌。一般认为血肌酐在umol/L以下行脑血管造影是安全的,但应注意控制造影剂用量。血小板在50×/L以下的患者,即使凝血指标正常,一般也不建议DSA检查。长期口服华法林抗凝的患者,脑血管造影术前数天停用华法林,改用肝素抗凝,直到INR降至1.4以下。华法林治疗的患者术中一旦出现出血,需要用新鲜血浆来中和华法林,而肝素抗凝患者可及时使用鱼精蛋白中和。心功能2~3级的患者需注意术中造影剂用量并尽量缩短造影时间。

实施DSA前,需让患者及家属了解脑血管造影的必要性及风险。脑血管造影的并发症(卒中或死亡)在无症状患者发生的几率约为0.3%,在有症状的患者中约为0.5%。尽管发生率较低,DSA也可能导致灾难性的结果。所以,应该全面考虑脑血管造影的获益、有创、安全或风险性。在取得患者和家属的同意后,应签署知情同意书。

术前及术中的药物准备接受

DSA的患者往往存在对造影手术的恐惧感,因此应在术前或术中酌情镇静处理。可在术前半小时予0.1~0.2g苯巴比妥注射剂肌肉注射,或术中给予咪达唑仑静脉推注。术中应给予肝素化,体重60~80kg的患者给予肝素钠U静脉推注,同时经导管持续灌注肝素生理盐水。造影术中如发生血管痉挛,可给予持续静脉点滴尼莫地平、经动脉推注罂粟碱或硝酸甘油。为了及时处理患者术中可能出现的各种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必须在操作开始前建立静脉输液通道。当出现紧急情况如造影剂过敏、血管痉挛、低血压、心动过缓等情况,应及时处理。造影的全过程应进行心电图和生命体征的监测

常见并发症及处理

在手术量较大的医疗机构或在熟练的介入医生操作下,脑血管造影的并发症发生率应在0.3%一0.5%以下.常见的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脑血管痉挛:多见于导管或导丝的刺激,有时造影剂也可以导致脑血管痉挛,其可发生于有病变的血管,也可发生于正常血管,前者更多见。对导管或导丝的粗暴操作更易诱发脑血管痉挛的发生。

血管痉挛如能及时发现,一般不会造成严重后果,但痉挛时间较长可能会造成脑缺血或卒中发生,一旦出现血管痉挛,可经导管给予抗痉挛药物如罂粟碱或硝酸甘油等,但最有效的方法仍然是及时终止各种刺激性操作。

2.缺血性卒中:缺血性卒中多由于术中血管壁斑块脱落或导管壁上的血栓形成而出现脑栓塞,少部分由于气栓造成。预防包括:穿刺成功后全身肝素化,可有效预防导管壁上血栓形成;依次进行主动脉弓,弓上大血管及其二级或三级分支的超选择性造影。一旦发现血管壁上有斑块形成的可能,禁止导管或导丝超越这些部位,可有效预防斑块脱落;严防管道中空气的存在,可有效预防气栓的发生。血栓形成时溶栓有效,斑块脱落则无有效的处理方法,但有时两者很难鉴别。气栓形成高压氧治疗效果极佳且恢复较快。

3.腹股沟血肿、假性动脉瘤:原因多见于反复动脉穿刺,穿刺时穿透股动脉后壁或同时累及股动脉分支,股动脉穿刺后的压迫不当;少数患者术前凝血指标正常,但术后压迫血管时出现凝血困难;术后压迫时间过短或穿刺侧下肢过早负重。发生腹股沟假性动脉瘤可局部压迫或在超声指导下局部按压;对于经压迫治疗无效的患者,在有经验的单位采用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注射促凝物质如凝血酶。如果上述方法仍不能解决问题,及时请外科行手术治疗。

4.后腹膜血肿:后腹膜血肿发生的原因包括:穿刺点过高或导管、导丝损伤髂动脉。穿刺点过高可造成穿刺时因股动脉后壁穿透而血液进入腹腔,同时因血管后壁缺少坚韧组织支持而无法进行有效的压迫;导管或导丝损伤髂动脉,特别是髂动脉本身已有严重病变如严重的动脉粥样硬化或动脉瘤的存在。怀疑有后腹膜血肿时,应及时请外科会诊

5.股动脉或髂动脉血管夹层形成:多由于穿刺针或导管、导丝进入内膜下而未及时发现,这种情况因内膜破口位于血管夹层的远心段,而血管夹层位于近心段,如没有导管的持续刺激,血管夹层不易继续扩大,一般数小时或数天后可自行愈合。但如血管夹层延伸太深可能会累及对侧大血管供血。这时应及时行局部血管造影,必要时请外科协助处理

6.迷走神经反射:多见于拔除血管鞘时及拔鞘后加压包扎时,主要表现为血压下降,心率下降,患者可有冷汗、苍白、四肢湿冷等休克表现。特别在高龄、心脏功能不健全者严重时可危及生命。静脉推注阿托品为首选方法,同时可适当补充血容量

7.皮质盲:有多个病例报道在脑血管造影结束后出现皮质盲,数小时或数天后完全恢复,机制目前不完全清楚,推测可能与造影剂的浓度及剂量,以及导管刺激后血管痉挛有关。脑血管造影后的皮质盲无特效处理,可复查头颅影像学检查排除后循环供血区栓塞,可适当补液,促进造影剂排泄,同时给予血管解痉药物。

Lancet:可疑肺栓塞,要做肺血管造影吗?

《柳叶刀》杂志在年5月23日发表了一篇文章:简便诊断处理可疑肺栓塞(YEARS法)的前瞻性、多中心、队列研究。此研究回答了可疑肺栓塞是否要做CT肺血管造影的问题。

Simplifieddiagnosticmanagementofsuspectedpulmonaryembolism(theYEARSstudy):aprospective,multicentre,cohortstudyPublished:23MayDOI:   近日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批准了一种新型软件,这种软件可以通过无创的方法确定冠脉狭窄。这样就避免通过心脏导管去诊断冠脉狭窄。

  这款名为FFR-CT的软件,是由一家叫做“心脏血流”公司开发的。正如其名,FFR-CT是基于病人心脏的CT扫描数据来计算心脏血流储备指数。而心脏血流储备指数是诊断冠状动脉疾病的一项重要测量指标。FFR是把病变冠脉实际最大血流数与正常冠脉理论血流数相比从而得到一个比数。心脏病学家一般认为血流储备指数低于0.75到0.8时有心肌缺血。

  这款软件应用了最新云计算技术。医生通过电子设备上传病人心脏CT扫描数据到位于加州,redwood市FFR-CT软件总部。FFR-CT软件总部病例分析师就运行血流激动程序,通过CT扫描数据构建心脏各部位的三维模型。分析师完成计算后再通过电子设备把估算的FFR值传回给医生。这些FFR值是按照心脏彩图,通过图表的形式表达出来。

  “对于那些正权衡有创冠脉操作的的获益与风险的医生来说,这种无创的方法是个不可多得的工具”威廉.梅塞尔医生在新闻发布会上说。威廉医生是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设备及放射健康中心的副执行主任及首席科学家。

  FDA批准FFR-CT是基于许多临床实验的结果。这些在疑似冠心病患者中进行的对比FFR-CT软件得出的FFR值与直接通过心导管得出的FFR值的临床实验表明FFR-CT软件能够正确确认84%由心导管确诊的冠脉狭窄。(即FFR-CT诊断冠脉狭窄的敏感度为84%。)由FFR确定的86%罪犯血管阻塞不需要介入导管确认(即FFR-CT诊断冠脉狭窄的特异度为86%)。

什么是“眼底荧光血管造影”?

什么是眼底荧光血管造影?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luoresceinfundusangiography,FFA)是眼科医生诊断眼底疾病常用的、主要的检查方法之一。利用荧光素钠做为造影剂,经肘静脉快速注入,当荧光素钠随血流进入眼底血管时,通过专用的检查设备可以观察到眼底血管的微细结构和变化,对许多眼底病的诊断、鉴别诊断、治疗选择、预后推断都具有很大帮助。

哪些患者建议做眼底荧光血管造影?

黄斑疾病;

视网膜、脉络膜、视神经疾病;

全身性疾病所引起的视网膜病变,如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等。

哪些患者不适宜做眼底荧光血管造影?

患有严重心、肝、肾疾病者;

对造影剂有过敏史者;

眼部屈光间质明显混浊、影响眼底检查者;

青光眼患者;

孕妇。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前需要做哪些准备?

详细询问病史,了解有无严重的过敏史,有无严重的心、肝、肾疾病;

耐心向家属及患者讲清检查的目的、方法、检查期间的配合要点及可能出现的反应,让患者熟悉检查室内的环境,向患者介绍造影有   目前PCI基本在血管造影的指导下进行,但血管造影只能提供二维图像,对于血管管腔大小及性质难以精确测定,也不能提供更多的关于血栓形态、血管重构状态、斑块负荷或支架位置细微差异的信息。与之相比,IVUS可对血管壁进行断层成像,有助于优化支架放置、减少主要不良心脏事件;OCT则可更快速、清晰、准确地评估血管壁及病变性质,了解支架贴壁不良及支架覆盖面积。目前,尚无上述三种影像方式指导PCI效果的对比研究。TCT年上发布的旨在比较三种影像学方法(OCT、IVUS及血管造影)指导PCI支架置入之优劣性研究ILUMIENⅢ研究的最新结果显示,就对PCI时支架置入的指导价值而言,OCT不劣于IVUS,但与血管造影及IVUS相比也未显示出优效性。

  研究者哥伦比医院的ZiadAli及其同事共计入选例患者患者,将其随机分配至OCT组(n=)、IVUS组(n=)及血管造影组(n=)。其中,OCT组基于EEL确定支架长度和直径,并通过段外弹性层测量确定支架扩张程度;IVUS组及造影组在PCI后均独立行OCT检查。结果发现,三组患者的基线特征及病变特征无统计学差异。OCT组、IVUS组及血管造影组患者OCT所测得的最下支架面积的中位数分别为5.79mm2、5.89mm2和5.49mm2;OCT指导PCI的作用不劣于IVUS,但也不优于IVUS及血管造影。此外,研究发现,OCT指导的PCI在支架扩张程度及试验成功率方面优于血管造影,与IVUS相当;在血管撕裂发生率和支架贴壁不良面积方面上优于IVUS。

  上述结果提示,OCT在主要终点事件及平均支架扩张方面并不优于血管造影。澳大医院的RavinayBhindi评论认为,未来有必要进一步开展具有充分效力的大规模随机临床试验以确定“与IVUS及血管造影相比OCT指导PCI到底能否带来额外获益以及是否有必要在PCI时常规行OCT”。

参考文献:

1.AliZA,MaeharaA,GénéreuxP,etal.Opticalcoherencetomography







































北京好的白癜风医院是哪家
北京专治白癜风的医院有哪家



转载请注明:http://www.xbnvw.com/jbyy/7832.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