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者:胡学斌教授团队
指导:胡学斌教授
治疗小组成员:刘昌亚、胡跃云、熊刚、熊志勇、姚凡
”病例简介
患者,女性,12岁。
因“突发剧烈头痛2天”入院。
该患者因突发剧烈头痛,医院,完善头CT检查提示蛛网膜下腔出血,遂转往华中科技大学同医院神经外科。
既往病史无特殊。
入院患者神志清楚,脑膜刺激征(+)。
入院检查
患者入院复查颅脑CT,出血已基本吸收。
急诊行颅脑CTA。
手术过程
患者年仅12岁,便发生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实属罕见。然而,无论年龄、性别,蛛网膜下腔出血均属于急危重症,需尽快解除动脉瘤这颗“炸弹”,否则,一旦发生再破裂、血管痉挛等情况,后果不堪设想。综合考虑,我们为患者安排行全脑血管造影+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
胡学斌教授术前再三强调,患者年轻,手术不容有失!
先行全麻下脑血管造影:
造影图像已能清晰的显示动脉瘤的结构及与周围血管的关系。
3D-DSA图像显示前交通动脉瘤。
结合患者年龄、发病情况、动脉瘤形态等因素综合分析,胡学斌教授决定尽可能不用支架辅助栓塞。使用单微导管或双微导管进行栓塞。
先选用Echelon-°塑形,以期进入动脉瘤的子囊。
微导管小心进入动脉瘤腔内,位置非常理想。
经数次尝试,动脉瘤颈口还相对较宽,单微导管难以使弹簧圈成篮满意。遂加一根Echelon-°塑形成篮。
Echelon-14导管较10导管而言质地稍硬,优点是导管支撑力更佳,栓塞时较为稳定,缺点是其有时难以由微导丝引导安全地进入瘤腔。
14导管凭借其更强的硬度和支撑力,将大圈“摁”在动脉瘤腔内成篮满意。
微导管塑形、到位理想,首个弹簧圈成篮满意,后面的手术难度就大为降低。双微导管交替填圈至动脉瘤不再显影。
最后造影
工作位造影:正侧位造影:麻醉停药、拔管,患者醒来,手术圆满成功!
出院前复查颅脑CT:患者痊愈出院。
小结
儿童颅内动脉瘤是指发生于15岁以内的儿童病人的颅内动脉瘤,有文献报道,儿童动脉瘤占所有颅内动脉瘤的0.5%~4.6%。儿童颅内动脉瘤的病因、发生部位、大小、临床表现、自然史及脑血管痉挛发生率与成人颅内动脉瘤有显著不同。成人颅内动脉瘤多为后天获得性因素,如血管病、酗酒、吸烟、高血压、高血脂、高胆固醇饮食及口服避孕药等;儿童颅内动脉瘤多为先天性因素,少数为后天获得性因素如外伤,感染等所致。
同时,就目前文献报道来看,儿童颅内动脉瘤的发生部位与成人有明显不同,儿童颅内动脉瘤中椎动脉、基底动脉、大脑后动脉、颈内动脉分叉和大脑前动脉远端动脉瘤所占比例明显高于成人,后循环动脉瘤所占比例明显高于成人。
就治疗和预后而言,儿童破裂动脉瘤的处理方法同样包含开颅夹闭治疗、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等方式。儿童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预后明显优于成人,主要体现在再出血率和病死率较成人低,推测其可能原因是年幼者的神经系统损伤后具有良好的可塑性,出血后脑血管痉挛、脑缺血以及脑积水发生率低等。
术者简介
胡学斌
主任医师,教授,医学博士,哈佛医学院博士后,哈佛医学院BWH医院访问学者,匈牙利国家神经科学研究所访问学者,硕士研究生导师。
湖北省脑血管病防治委员会心源性卒中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武汉市病理生理协会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副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湖北省抗癌协会委员
湖北省神经外科质量监控委员会秘书
中国卒中学会脑血管外科学分会委员,
医院学会神经微侵袭专业委员会委员
医牛健康资讯网科普专家顾问委员会委员
湖北省卒中学会委员
中华医学会欧美同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副秘书长
中国胶质瘤委员青年委员
湖北中西医神经外科协会委员
一直致力于脑血管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基金,省自然基金以及校创新基金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影响因子累计超过50分。尤其擅长出血性脑血管疾病和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神经介入和显微手术治疗,也精通颅内各类肿瘤的精准外科治疗、各类脑外伤和脑积水的治疗。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脑医汇App(原神介资讯App)对患咨询室全新上线,碎片化时间解答患者咨询,点击“阅读原文”抢先体验!
点分享
点点赞
点再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