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动脉瘤,是由于脑动脉壁的先天性缺陷和血管腔内压力增高,在血流反复不断冲击下,有缺陷的血管壁出现气球状隆起,是血管壁最薄弱的环节。就好比是汽车轮胎长时间磨损后局部形成的鼓包,因形似肿瘤,被称为动脉瘤。在各类大病急症中,它的名字或许出现的不多,但是其致人残死率却是极高。在脑血管意外中,位居第三,仅次于脑血栓和高血压脑出血。政治界泰斗,斯大林(大脑中动脉瘤)、罗斯福(基底动脉瘤)、邱吉尔(前交通动脉瘤)等人纷纷败倒在它的魔掌之下。
人们亦习惯称它为“脑袋里的不定时炸弹”,因为前期较为隐蔽,且具有不确定性,一旦爆炸,死伤惨重,主要症状为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主要表现为突发剧烈头痛。首次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即有8%-32%的患者死亡,1年内残死率在60%以上,2年内残死率在85%以上。好发于中年人(30-60岁),女性略高于男性(1.34∶1)。
近日,蚌医二附院神经外科王昊副主任医师成功为一名颅内后交通动脉瘤患者实施“动脉瘤介入栓塞术”。
突发剧烈头痛
原因是蛛网膜下腔出血
我院护士“葛小护”1天前突然出现剧烈头痛,伴有头晕,并未重视,只当是夏天炎热所致。后症状未缓解,遂至我院就诊,为其行头部CT,显示蛛网膜下腔出血,进一步行头颈部CTA检查提示:高度怀疑颅内动脉瘤。在完善术前检查后,神经外科主任束汉生主持科室进行充分的术前讨论,结合患者自身的血管条件、患者的病情等因素后,决定对“葛小护”行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
1、全脑血管造影:右侧后交通动脉动脉瘤。
2、3D工作站合成见动脉瘤形态
3.工作角度下微导管超选到位
3.支架辅助下动脉瘤致密栓塞
4.术后正位造影,载瘤动脉通畅,动脉瘤不显影
5.术后侧位造影,载瘤动脉通畅,动脉瘤不显影
现“葛小护”已康复出院,将重新走向工作岗位,更好的为急危重患者服务。
专家点评
束汉生,神经外科科主任,中共党员,医学硕士,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教学科科长,中华医学会安徽省神经外科分会会员,中国医师协会安徽省神经外科分会委员,中国抗衰老促进会神经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医院,医院进修学习,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于重度颅脑外伤的救治,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治疗(侧裂入路),颅内动脉瘤的手术夹闭及介入手术,脑缺血性疾病神经介入治疗,脑动静脉畸形的手术切除及介入治疗,颅底肿瘤的纤维外科切除,以及三叉神经痛和面肌痉挛的外科治疗,国内核心期刊发表专业论文多篇,SCI文章1篇。
点评:颅内动脉瘤一旦发生破裂,约1/3的患者在接受治疗以前死亡,再出血的病死率高达70%以上,因此抢救颅内动脉瘤破裂的患者的关键在于及时、有效的手术。我科年在皖北率先开展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已经成功救治了许多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患者,“葛小护”的救治是非常成功的,她的幸运在于发病时间较短,及时能够进入我科就诊,当然也有许多不幸的蛛网膜下腔患者,在经送至我科就诊的途中,因再破裂出血而失去救治机会。
介入栓塞是在患者大腿根部穿刺血管,将很细的导管放到动脉瘤内,往动脉瘤内填入弹簧圈,从而闭塞动脉瘤,达到治疗效果,防止出血。介入栓塞手术时间短、不需要打开颅腔、康复快、且可同时治疗左右不同部位的多个动脉瘤,缺点是花费较大。随着介入手术方式的不断改进,新材料和技术的出现,一些难度较高的动脉瘤得以较好地治疗。
术者介绍
王昊,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毕业于蚌埠医学院,从事神经外科工作15年,擅长重度颅脑外伤的救治,脑肿瘤的手术治疗,尤其擅长脑血管疾病的神经介入治疗,在皖北地区率先开展了颅内动脉瘤、动静脉畸形及血管狭窄的介入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目前还承担了脑梗死急诊取栓的工作,大大提高了脑梗患者救治机率,任职期间发表SCI文章及国内核心期刊多篇。
赞赏